首頁 中學生讀名家:海燕

第19章 “野有餓殍”

字體:16+-

乞丐到處都有,而上海尤多。職業的乞丐是有組織的,收入相當可觀,決不會餓死。非職業的乞丐,像黃包車夫的家屬,女人孩子們,偶然作著這一行“生意”,找些意外的收入,那也是決不會挨餓的。但從“八?一三”抗戰以後,乞丐的數量一天天的增多,許多非職業的乞丐也都變成了職業的。盡有向來飽食暖衣的人也淪入了乞丐群中。他們競爭得異常激烈,而肯“布施”的人卻是那樣的少——天天的少下去。原因是“施舍者”群自己也多半陷在“朝不保夕”的情形之下,如何能夠再施舍別人呢。

日本人向世界誇口說,北平的乞丐已經肅清了,市容很整潔。但從北平來的人告訴我們:乞丐在那城市裏根本不能生存;有乞的,沒有舍的。淪入乞丐群的人,不到幾天,或十幾天便都餓死了。

上海的情形也是如此。“餓殍”在一天天的增加。

中產階級在戰前吃慣杜米飯的,漸漸的改吃洋秈米,改吃麵粉製品,改吃雜糧。本來是阿餐吃飯,一餐吃粥的,漸漸的改作兩餐粥一餐飯了。改作兩餐小米粥或綠豆粥,紅豆粥之類,餐麵“疙瘩”,或麵條子,或南瓜餅之類了。敵人“以戰養戰”,把江南產米區種的米,香糯雪白的米,全都囊括而去。剩下的,小部分喂養著漢奸,極小部分才輪到老百姓頭上。老百姓吃的是他們所不屑吃的碎米,發了臭的腐米,一半雜了糠粉的極壞的秈米,後來,爽爽快快的便連米粒兒也不見,除非用大價錢在黑市上搜求。

農人們自己吃不到自己種的米,應該吃米的老百姓們吃不到向來吃慣了的米,這米,一粒粒,一顆顆,雪白肥大的,全都經由漢奸們的手,堆到敵人的倉庫裏去。

有一天,我在霞飛路的一家商店窗口,見到一大批宣傳畫片,有幾幅題著“滿洲——東亞的各倉”的,表現著滿車滿地的一袋袋的糧食。憤怒使我的臉漲紅,我的雙眼圓睜著,我想大聲疾呼道:不錯,“滿洲”是符倉,可惜在那裏的人,種稻的人卻全都吃不到米糧,隻有那批侵略者才有份大量的恣意的享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