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起源很不明顯,子夏、荀卿之傳授,全是假話。大約是武帝後一個治三家《詩》而未能顯達者造作的,想鬧著立學官(分家立博士,大開利祿之源,引起這些造作不少,尤其在《書》學中多)。其初沒有人采他,劉子駿以多聞多見,多才多藝,想推翻十四博士的經學,遂把它拿來利用了。加上些和從《國語》中搜出來造作成的《左傳》相印證的話,加上些和《詩》本文意思相近的話,以折三家,才成動人聽聞的一家之學。試看《毛傳》《毛序》裏邊有些極不通極陋的話,如“不顯顯也”,“不時時也”之類,同時又有些甚清楚甚能見聞雜博的話,其非出於同在一等的人才之手可知。
現在三家遺說不能存千百於十一,我們沒法比較《毛詩》對於三家總改革了多少,然就所得見的傳說論,《毛詩》有些地方去三家之泰甚,又有些地方,頗能就《詩》的本文作義,不若三家全憑臆造。所以《毛詩》在曆史的意義上是作偽,在《詩》學的意義上是進步;《毛詩》雖出身不高,來路不明,然頗有自奮出來的點東西。
宋代《詩》學
經學到了六朝人的義疏,唐人的正義,實在比八股時代的高頭講章差不多了,實在不比明人大全之學高明了。自古學在北宋複興後,人們很能放膽想去,一切傳說中的不通,每不能逃過宋人的眼。
歐陽永叔實是一個大發難端的人,他在史學、文學和經學上一麵發達些很舊的觀點,一麵引進了很多新觀點,搖動後人(別詳)。他開始不信《詩序》。北宋末幾朝已經很多人在那裏論《詩序》的價值和詩義的折中了。但迂儒如程子反把《毛詩序》抬得更高,而王荊公謂詩人自己作敘。直到鄭夾漈所敘之論得一圓滿的否定,顛覆了自鄭玄以來的傳統。
朱紫陽做了一部《詩集傳》,更能發揮這個新義,拿著《詩經》的本文去解釋新義,於是一切不通之美刺說掃地以盡,而《國風》之為風,因以大明。紫陽書實是一部集成書,韻取吳才老《葉韻》之說,《葉韻》自陳顧以來的眼光看去,實在是可笑了,但在古韻觀念未出之前,這正是古韻觀念一個胎形。訓詁多采毛、鄭兼及三家遺文,而又通於禮學(看王伯厚論他的話)。其以賦比興三體散入雖係創見,卻實不外《毛詩》獨標興體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