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一個新疆的女孩子通過多年的書信。從文學到生活、情感,無話不談。一直到彼此工作後很久才斷絕了音信。今年夏天,到烏魯木齊參加一個培訓,會後去阿勒泰地區,路過呼圖壁草原,竟有絲絲回鄉的親切和傷感,極像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百味雜陳。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叫作潘錦芳的女孩子,就在這裏的芳草湖農場讀書,她寄給我短發英武的小照,在信中教我彎彎曲曲的維吾爾族文字,講述兵團曆史,為我描述呼圖壁草原和芳草湖農場的樣子。而我竟然用了二十年,才終於走到了她筆下的這片草原。她筆下牧草豐茂接天連雲的草原,二十年來也逐漸沙化,很多地方露出荒涼的鹽堿地,稀稀拉拉地長著駱駝刺和蓬蓬草,像癩痢頭一樣難看。而我們雖不知彼此模樣,但青蔥年少的容顏一定已經不再,腰身日圓,白發漸生,被生活的水流衝刷磨損了崢嶸棱角,從字典裏剔除了“夢”與“理想“這樣的大詞。忽然想要尋找她的消息。上百度搜索,竟然真的找到了她的名字,在《新疆日報》關於芳草湖農場幾則簡訊的報道者欄裏麵。看起來,她和許多當年的文學青年一樣,後來還是走了大同小異的路,幹上了新聞記者。我試圖聯係她,終於無果。其實也並沒有認真,少年子弟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斑。真的敢相見嗎?我想起卡爾維諾《城市與記憶》之二裏的一段話,“在夢中的城市,他正值青春,而到達伊西多拉城時,他已年老。廣場上有一堵牆,老人們倚坐在那裏看著過往的年輕人。他和這些老人並坐在一起。當初的欲望已是回憶。”——我終於走了長長的路,抵達少年夢想中的草原,呆立於呼圖壁的樣子,卻隻是像倚靠在伊西多拉廣場上這段頹圮的危牆,如玉的年華已逝,書信裏那些山遙水遠的青春,隻是眼前一波一波流過的少年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