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已經習慣於死亡了。”(90[第21頁])“對我來說,你應該送遺忘之花。”(出處同上)在這些話中,已表現出她後來在與他的談話中所發出的責備的前兆。在後來的責備中她把他比作始祖鳥[32]“某人為了複活而去死,無疑隻有考古學家才會這麽做。”[37]她最後這一番話是在他的幻覺被澄清之後說出的,仿佛要對她的模棱兩可的話提供一個解釋。可是,在下麵這個問題中,她又緊接著用了一次象征手法“我感覺我們以前似乎像這樣共同用過餐,大約在兩千年前,難道你不記得了?”(118[第26頁])這裏,佐伊用曆史的過去替代童年以便喚醒漢諾德的記憶,這種用意表現得明白無誤。
可是,《格拉迪沃》一書中為何對模棱兩可的語言表現出如此強烈的偏好呢?我們覺得這件事絕非偶然,而是該故事所設前提的必然結果。它與妄想的雙重決定異曲同工,語言本身也成了症狀,產生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妥協。顯然,疾病的這種雙重原因在言語上比在行為上更容易被覺察。由於言語材料具有柔韌的特點,當言語所包含的兩種意圖都可以用同樣的詞匯表達出來時,我們麵前便出現了所謂的“模棱兩可”。
在對妄想症或類似精神錯亂進行心理治療(psychotherapeutic treatment)的過程中,可見此模棱兩可的語言出自病人之口,醫生把它視為持續時間最短的新病症。有時醫生發現他們自己也在使用此種語言。這樣一來,醫生本想傳達給病人意識理解的意義,卻被病人用潛意識的方式理解了。根據經驗我知道,模棱兩可的這種作用很容易引起反應遲鈍的人的強烈反感,並造成嚴重的誤解。可是,無論如何我們這位作者在他的創作中用一定的篇幅對發生在夢和妄想中的典型特征進行描述,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