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5:愛情心理學

第28章 本能及其變化(4)

字體:16+-

我們已經說過,自我與非自我(non—ego)(外在)、主體與對象的對立,在個體發展的早期就出現了,經驗表明,借助於身體動作,個體可將“外在”刺激引入“緘默”(silence),但對“本能”刺激卻無能為力。這些對立物的存在對我們的智力活動而言無疑是神聖的,它為我們創造了對基本情景的研究,而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愉快與不愉快構成了一種情感的尺度(scale),它們對於我們行為(我們意誌)的極其重要性前麵已做過強調。主動與被動的對立不應與自我—主體(ego—subject)與外在世界客體的對立相混淆。自我對外在世界的關係是被動的,因為它接受外在世界的刺激並對這些刺激做出反應。在本能的促動下,自我對外在世界作出特殊的行為,至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基本要點,即相對於外在刺激自我主體是被動的,但通過其本能活動它卻是主動的。主動與被動的對立以後便和男性與女性的對立合並起來,在此之前,這種對立並無心理學的意義。男性與主動、女性與被動的結合,在我們看來的確是一種生物學事實,但它確實又不像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完全徹底、獨一無二。

心理的這三種對立麵以各種有意義的方式相互結合。在一種原始的心理情景中有兩種對立曾經是一致的。在心理生活的最初階段,自我貫注於本能,並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自身滿足本能,我們將此稱之為“自戀”和獲得自體性欲滿足的方式既然自我是自體性欲的,那它就不需要外部世界,但作為自我保護本能的經驗結果,它卻需要外部世界的對象,否則,它就難免將內在的本能刺激理解為不愉快的。在快樂原則的主導之下,自我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既然呈現於自我的對象已成了快樂之源,於是對象便進入了自我,對對象進行“內向投射”(introjects)(費倫茨的術語,1909),另一方麵自我又使內在的任何對象變成不快之源(見以下的投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