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俄狄浦斯情結可被看作這種罪疚感的最重要的源泉,神經症患者時常深受磨難。除此之外:我於1913年出版一本名為《圖騰與禁忌》的書,書中探索了有關人類宗教和道德的起源問題,我提出一種假設,認為有史以來人類的罪惡感或許來自於俄狄浦斯情結,而這種罪疚感是宗教和道德的起因。我很高興對此再多說幾句,但最好暫時把它擱置一下。一旦人們提到了這個話題,就很難打斷;而我們現在必須回到個體心理學上去。
在潛伏期之前,兒童選擇對象的時候,通過直接觀察我們可以從中收集到有關俄狄浦斯情結的什麽東西呢?很容易看出小男孩想要獨占母親,而感到父親的存在是個妨礙。他還時常直接地用語言表露自己的情感,答應其母親長大後要娶她。人們可能會認為這與俄狄浦斯情結不能相比,但事實上卻足以相比了,從根本上說它是一回事。同一兒童有時也對父親表示好感,這種觀察事實時常使我們迷惑不解,但是,相反[或最好是說“兩極性的”(ambivalent)]的情感態度在成人中可引起衝突,但在兒童身上則可以長時期地並行不悖,正像這種情感後來永遠彼此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情況一樣。你們也許會反對說小男孩的行為來自於自我動機,沒有根據說是一種性欲情結,兒童的母親關心他的所有需要,所以他就想阻止母親去照顧別的人。這也是事實。但就這種或其他類似的情境來說,自我的興趣也隻是為有關的情欲傾向提供支持而已。小男孩對其母親可以表現出最為明顯的性好奇,他可能堅持晚上睡在母親旁邊,他可能堅持在室內看母親更衣,甚至可能采取實際的試圖誘奸的行動,作為母親時常看到並笑著敘述這樣的情況——所有這一切無疑表明他與母親之間的性本質聯係。我們不能忘記,母親同樣照看小女孩卻沒有產生同樣的結果;同樣,父親對於男孩的照料也常和母親一樣無微不至,但卻得不到男孩子對母親那樣的重視。總之,任何批評都無法取消情境中的性偏愛的因素,從兒童的自我興趣的觀點來看,小家夥如果隻允許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人照料他,那豈不是太過於愚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