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第3章 導論(3)

字體:16+-

誠然,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從心理學角度證實了達爾文的觀點,即指出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基本要求,“已產生於人的機體內部”,有其一定的生理基礎。特別是以新視角提出具有辯證成分的本能二分法,關注人性、關注人的本能與人的發展、關注人的本能的作用有其合理性。但總的來說,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是錯誤的。其一,弗洛伊德的生死觀是否定人的生命價值、宣揚生不如死的一種性惡論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他認為,死的本能是生的歸宿,人們應爭取達到超脫生死的“涅盤”境界。其二,他還用生物學觀點來解釋諸如侵略等一係列社會問題。他認為,死的本能主要表現為求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的時候,它是仇恨的動機,成為侵犯、破壞、征服的動力;當它向外侵犯受到挫折的時候,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內部,成為自我譴責、自我懲罰、進行自殺、嫉妒敵手、反抗權威的動力。這樣一來,他除了用生的本能說明人的創造活動的起動因外,還用死的本能解釋侵略、破壞等社會現象的推動力。似乎什麽外邊要殺、裏邊要死,這種生死搏鬥就構成了人格發展的動因和一切侵略的根源。顯然,這種用生物學和心理主義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就陷入了唯心史觀的境地。

(三)性欲學說

以泛性論為基礎的人格發展階段說是弗洛伊德學說極端重要的內容,也是它區別於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標誌。

關於性本能的作用問題,達爾文早就指出,在人類的起源中,自然選擇起了主導的作用,其中性選擇具有特殊的意義。弗洛伊德進一步發揮了進化論的生物學觀點,宣稱性本能被壓抑不僅是產生神經症的主要原因,而且還是形成人格、創造社會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動力。

弗洛伊德是一個泛性論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動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塗上了性的色彩。當然,他所謂的性是廣義的。在他看來,性的後麵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力比多”(libido)。本來,力比多是心身的能,但在他的著作中常以“性力”代以“心能”。因此,泛性論是弗洛伊德思想體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