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埃塞俄比亞是因為曆史課本上說她是難民營,是非洲的代言形象。20多年過去了,她一直在擺脫過去,努力打扮自己的形象,我想看看她現在長什麽樣。
埃塞俄比亞到處是難民嗎?
撒哈拉已被我遠遠甩在身後,不見黃沙肆掠,車窗外是綠草遍野,牛羊漫步,身著絢爛彩衣的黑色女子們頭頂水桶,成群結隊穿越草地。成片成片的尖頂圓草屋,像是用稻草做成的蒙古包。這些屋子紮堆出現,仿佛是一個個小型部落。火燒雲將天空映成一片火紅。瓢潑大雨忽至,綠野上灰蒙蒙一片,雨水珠兒打在玻璃上,順勢滑落。
汽車駛離雷雨區,天邊不知何時掛起了一道彩虹,像是綠地上一座七彩拱橋,看得見,觸不著,夢一般存在著。
夢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雨水漏進行李箱,我的背包濕掉了一半。包裏那一堆能擰出水來的衣服集體散發出一股倒人胃口的黴味,像是十年未洗。我就這麽半濕不濕跨過蘇丹邊境,來到埃塞俄比亞。
相比於許多中國人叫不上名字的非洲國家而言,埃塞俄比亞應該算是一個家喻戶曉之地。從小到大,隻要出現這個國名,必然伴隨著“難民”“幹旱”“饑荒”“貧窮”“炎熱”等詞語。電視機裏的埃塞俄比亞,永遠是破破爛爛的貧民窟,頭大身子小的饑荒災民,衣衫襤褸的黑人孩子無辜眨巴著大眼睛……記得小時候,大人們總是時有時無開著玩笑:日子過得再不好,也比埃塞俄比亞難民強呀!這個永遠在為我們生活墊底的國度,她的子民真如我們所想象的那般,在生死線上痛苦掙紮嗎?
最先讓我產生疑惑的是氣候。埃塞俄比亞一點也不熱,這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國家。全年均溫20℃,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從四十度高溫的蘇丹來到這裏,就像從地獄到了天堂,整個身子都鬆弛了。這裏,三分之二的土地為高原,平均海拔兩三千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每年4月至10月是雨季,整整半年都在不停下雨,大雨小雨降不停,一天要下三場雷陣雨。充沛的雨水滋潤著大地,花草樹木茂盛地生長著,處處是一片綠色。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清新空氣讓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