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哲學史

第23章 莊子204(2)

字體:16+-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齊物論》)

“小成”是一部分不完全的;“榮華”是表麵上的浮詞。因為所見不遠,不能見真理的全體;又因為語言往往有許多不能免的障礙陷井,以致儒墨兩家各是其是而非他人所是,各非其非而是他人所非。其實都錯了。所以莊子又說:

辯也者有不見也。(同上)

又說:

大知閑閑(《簡文》雲:廣博之貌),小知閑閑(《釋文》雲:有所閑別也)。大言淡淡(李頤雲:同是非也。今本皆作炎炎。《釋文》雲:李作淡。今從之),小言詹詹(李雲:小辯之貌)。(同上)因為所見有偏,故有爭論。爭論既起,越爭越激烈,偏見便更深了。偏見越爭越深了,如何能分得出是非真偽來呢?所以說:

即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勝若,若不我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

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耶?

(同上)214

這種完全的懷疑主義,和墨家的名學恰成反對。《墨辯?經上》說:

辯,爭佊也。辯勝,當也。《經說》曰: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佊也。是不俱當,必或不當。

《經?下》說:

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經說》曰:謂,非謂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馬)或謂之牛,牛或謂之馬也。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