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176章 論讀經有利而無弊(1)

字體:16+-

居今而言讀經,鮮不遭淺人之侮,然餘敢正告國人曰:“於今讀經,有千利無一弊也。”茲分三段論之。

一、論經學之利;

二、論讀經無頑固之弊;

三、論今日一切頑固之弊,反賴讀經以救。

所謂經學之利者,何也?曰:儒家之學,不外修己、治人,而經籍所載,無一非修己、治人之事。《論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皆修己之道也。《周易》爻象,太半言修己之道,故孔子稱:“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夫修己之道,古今無二,經籍載之,儒家闡之,時有不同,理無二致。孔子以後,儒分為八,論其歸趣,不相乖違。孟、荀二家,論性有別,而祁向攸同。厥後漢儒重行,宋人尚理,或實事求是,或旁參佛、老,要之,不能不以經為本。是故無論政體如何改易,時代如何不同,而修己之道,則互〔亙〕古如斯;治人則稍異,古今異宜,習俗不同,不得不斟酌損益,至於盡善。吾人讀二十五史(《史記》至《清史稿》),法其可法,戒其可戒,非語語盡可取也。

《尚書》、《周禮》、《春秋》,性質與曆史為近,讀之亦當如是。夫讀史之效,在發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經籍之應入史類而尤重要者,厥維《春秋》。

《春秋》三傳雖異,而“內諸夏,外夷狄”則一。自有《春秋》,吾國民族之精神乃固,雖亡國者屢,而終能光複舊物,還我河山,此一點愛國心,蟠天際地,旁礴鬱積,隱然為一國之主宰,湯火雖烈,赴蹈不辭,是以宋為元滅而朱明起,明為清滅而民國興。餘身預革命,深知民國肇造,革命黨人之力,蓋亦微矣,其最有力者,實曆來潛藏人人胸中反清複明之思也。蓋自明社既屋,亭林、船山諸老倡導於前,晚邨、謝山諸公發憤於後,攘夷之說,綿綿不絕,或隱或顯,或明或暗,或騰為口說,或著之簡冊,三百年來,深入人心,民族主義之牢固,幾如泰山磐石之不可易,是以辛亥之役,振臂一呼,全國響應,此非收效於“內諸夏,外夷狄”之說而何?方今天方薦瘥,載胥及溺,滿洲亡而複起,日人又出其雷霆萬鈞之力以濟之,諸夏阽危,不知胡底。設或經學不廢,國性不亡,萬一不幸,蹈宋明之複轍,而民心未死,終有祀夏配天之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