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呂著中國通史(全集)

第38章 衣食(3)

字體:16+-

《日知錄》說:“今之村民,往往行媵而不襪,古人之遺製也。吳賀邵美容止,常著襪,希見其足,則漢魏之世,不襪而見足者尚多。”又說襪字的從衣,始見於此,則漸變而成今日的襪了。竊疑襪本亦田獵之民之服,農耕之民,在古代本是跣足的。中國文化,本來起自南方,所以行禮時還必跣。

衣服的初興,雖非以蔽體為目的,然到後來,著衣服成了習慣,就要把身體的各部分,都遮蔽起來,以為恭敬了。所以《禮記》的《深衣篇》說:“短毋見膚。”作事以短衣為便,今古皆然。古代少者賤者,是多服勞役的。《禮記·曲禮》說:“童子不衣裘裳。”《內則》說:“十年,衣不帛,袴。”就是短衣,袴就是不裳。《左氏》昭公二十五年,師己述童謠,說“鵒跦跦,公在乾侯,征褰與襦。”褰即是袴(《說文》)。此皆服勞役者不著裳之證。

然襦袴在古人,不能算做禮服,外必加之以裳。既然如此,自以照現在人的樣子,於襦袴之外,罩上一件長衫為便。然古人習於衣裳袍衫之外,亦必加之以裳。於是從古代的衣裳,轉變到現在的袍衫,其間必以深衣為過渡。深衣的意思,是和現在的女子所著的衣裙合一的衣服差不多的。形式上是上衣下裳,實則縫合在一起。他的裳分為十二幅,前後各六。中間四幅對開。邊上兩幅斜裁,成兩三角形。尖端在上。所以其裳之下端與上端(腰間)是三與二之比。如此,則不須襞績,自亦便於行動了。

深衣是白布做的,卻用鑲邊,謂之純。無純的謂之襤褸,尤為節儉(今通作藍縷,其義為破,此又是一義)。士以上別有朝祭之衣,庶人則即以深衣為吉服。未成年者亦然。所以戴德《喪服》變除說:“童子當室,為父後。其服深衣不裳。”然自天子至於士,平居亦都是著一件深衣的。這正和現在的勞動者平時著短衣,行禮時著袍衫,士大夫階級,平時著袍衫,行禮時別有禮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