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呂著中國通史(全集)

第35章 貨幣(2)

字體:16+-

金銀之用,為什麽不如穀帛的普遍,須知價格的根源,生於價值,金銀在現今,所以為大眾所歡迎,是因其為交換之媒介,既廣且久,大家對它,都有一種信心,拿出去,就什麽東西可以換到。尤其是現今世界各國,雖然都已用紙,而仍多用金銀為準備。金銀換到貨幣最為容易,且有定價,自然為人所歡迎。這是貨幣製度替金銀造出的價值,並不是金銀本身自有價值。假使現在的貨幣,都不用金銀做準備,人家看了金銀,也不當他直接或間接的貨幣,而隻當他貨物。真要使用他的人,才覺得它有價值。如此,金銀的價值必縮小;要他的人亦必減少;金銀的用途,就將大狹了。

如此,便可知道自金末以前,為什麽中國人想不到用金銀做貨幣。因為價格生於價值,其物必先有人要,然後可做交易的媒介,而金銀之為物,在從前是很少有人要的。因為其為物,對於多數人是無價值。金銀本身之用,不過製器具,供玩好,兩者都非通常人所急。

到金朝末年,經濟的情形,又和前此不同了。前此貨幣紊亂之時,係以惡的硬幣,驅逐良的硬幣。此時則係以紙幣驅逐硬幣。漢時錢價甚昂,零星交易,並不用錢,已如前述。其後經濟進步,交易漸繁,貨幣之數,勢必隨公鑄私造而加多。

貨幣之數既多,其價格必日跌。於是零星貿易,漸用貨幣。大宗支付,轉用布帛。銅錢為紙幣驅逐以盡,而紙幣起碼是一百文,則零星貿易,無物可用了。勢不能再回到古代的以粟易之,而布帛又不可尺寸分裂,乃不得已而用銀。所以銀之起,乃是所以代銅錢供零星貿易之用的,並非嫌銅錢質重值輕,用之以圖儲藏和運輸之便。所以到清朝,因鑄錢的勞費,上諭屢次勸人民兼用銀兩,人民總不肯聽。

這個無怪其然。因為他們心目之中,隻認銅錢為貨幣。儲藏了銀兩,銀兩對銅錢漲價,固然好了,對銅錢跌價,他們是要認為損失的。他們不願做這投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