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嫉羨與感恩

第15章 移情的起源(1952)(2)

字體:16+-

假設在客體關係發生之前有一個階段,並且延續了幾個月,這個假設隱含的意思是:除了依附在嬰兒自身的力比多之外,那些衝動、幻想的焦慮、防禦,如果不存在於嬰兒身上,那麽就沒有和一個客體發生關聯,也就是說,它們是憑空運作的。對兒童的分析讓我了解到:每一種本能衝動、焦慮情境、心理過程都牽涉到(外在或內在的)客體。換句話說,客體關係是情感生活最核心的部分,而且愛與恨、幻想、焦慮與防禦,也是在生命一開始就展開運作,並和客體關係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這個洞察使我對許多現象有了新的了解。

現在,我要提出本篇的結論:移情源自與最早階段中決定客體關係的同一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分析中一再地回溯到客體(所愛的與所嫉恨的、外在的與內在的)之間的擺**,這種擺**主導著早期的嬰兒階段。隻有當我們探索早年的愛與恨之間的互動、攻擊性的惡性循環、焦慮罪疚感與攻擊性的升高,以及這些衝突情緒與焦慮所朝向的客體的不同層麵,我們才能夠完全認識正向與負向移情之間的相互關聯。另一方麵,通過對這些早年過程的探索,我確信對負向移情的分析是分析深層心理的前提。這一點過去在精神分析的技術方麵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3]分析正向移情,也分析負向移情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是我多年來一貫主張的,也是治療各種病人、兒童與成人時必須依循的原則。在我從1927年以後所寫的大部分著作中,我已經對這個觀點提出了具體論證。

這種方法在過去使得兒童精神分析成為可能,而在近幾年,在分析精神分裂病人方麵被證實極為有效。直到1920年以前,人們一般都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無法形成移情,因而無法接受精神分析。自那以後,人們開始嚐試使用各種技術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精神分析。然而,在這方麵最根本的觀點的改變則是在最近才發生的,而且是和分析師對嬰兒早期運作的機製、焦慮與防禦有了更多的認知密切相關。由於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從應對愛與恨的原初客體關係上發展出來的這類防禦,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發展正向與負向移情的事實已經得到充分的了解。如果我們一致將以下原則應用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4],即分析負向移情與正向移情是同樣必要的,而且事實上,若欠缺其中任一要素,將造成另外一項無法被分析,那麽這個發現就可以被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