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帶傷的重陽木

第29章 學問不問用不用,隻說知不知

字體:16+-

近日去看望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談話間我提到:“您關於古代東方語言的研究對現在有什麽用?”先生說:“學問不能拿有用無用來衡量,隻看它是否精深。當年牛頓研究萬有引力有什麽用?”

一語如重錘,敲醒了我懵懂的頭腦。

是的,對學者來說,做學問單單是為了有用嗎?顯然不是。不但牛頓研究萬有引力時不這樣問,就是哥白尼研究天體運動,達爾文研究生物進化,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都不這樣問。如果隻依有用無用來衡量,許多人早就不做學問了。哥白尼直到臨死前,他的《天體運行》才出版,這時他已雙目失明,隻用手摸了一下這本耗盡他一生精力的書便辭世了。開普勒發現了眾星運動規律後說:“認識這一真理已實現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當代就有人讀懂它,也可能後世才有人能讀懂,這我就管不著了。”類似的話許多學者、科學家都說過。

他們不管,誰來管呢?自然有下一道程序,由實踐層麵的人:技術人員、設計師、企業家、管理者、政治家等去管。社會這樣就接續發展,科學技術、學術就這樣不斷進步。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後,又經過了四十年,這期間通過許多技術人員包括組織管理者的努力,第一顆原子彈才爆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稍有區別,但也有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要人去靜心研究。馬克思本來身在工人運動第一線,當他深感工人運動缺少理論支持時,就退出一線去研究《資本論》等理論(當然,他還是同時關心著實踐)。當時他已窮得揭不開鍋,說:“從來沒有像我這樣一個最缺少貨幣的人來研究貨幣”。如果為了有用,他最應該去經商,先賺一把貨幣。他的經濟、哲學、社科理論讓後來實踐層麵的革命家、管理者演繹出一個轟轟烈烈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