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治印一學純屬外行,天意安排,我卻有一個內行朋友,這就是治印大家李元茂。
初中時我與元茂是同學,前後桌,感情甚篤,所留記憶不多,唯頑皮淘氣而已,常被老師點名。忽一日,他說要參軍,一臉稚氣、一身新軍裝是我對他少年時的最後印象。四十多年後,我們在北京見麵,他已是金石書畫方麵的專家。
他現在的頭銜是我國知名的書畫鑒定家、書法家、治印家,央視《鑒寶》專家,西泠印社社員。他生長在山西,是山西金石書道事業的開創者,1983年與同仁們創辦了我國第一所研究金石書畫的專業機構“山西省金石書道研究所”,填補了我國該專業機構上的空白,其人其事已載入《中國印學年表》。這是山西自明末傅山之後,三百年來被印學史冊入載的第一人,也是山西加入西泠印社的第一人。他曾任海南省博物館業務館長,現定居北京。
老友重逢,一言難盡。我就設一飯局,順便向他學藝。
我說:“我們弄文字的,千言萬言還不能盡其意。畫家動輒六尺八尺宣,甚至百米長卷,也不能收其景。一印章,方寸之間,能容下多少學問?多少思想?”
他說:“作家、畫家取材用紙,印人取材用石,石是印的載體,印料與印章之間有本質的內在關聯。石不上等,則印不入流。未曾刻字,石上就分高低。這一點比寫文作畫還講究。”
他對國內出產的四大名印石及其各地產的小礦坑的印石研究多年,隻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它產於某地、某坑、某洞。他多次赴壽山、青田、昌化實地考察印石,采集標本,有一次為向石農學藝,在產地坑邊一住三個月。對石中之王——田黃的鑒定研究,他更是付出了近一生的心血,發表了多篇關於田黃石鑒定的專業論文。2002年他還出版了專著《名石治印》一書,專門論及各個印章石的品級。那時候在國內還沒著作論及印章石的好壞,這本書為後來一係列的專著開啟了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