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獨立、興旺、發達,要靠武力強大、經濟獨立,更要靠精神自立。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有堅強、勇敢、自信的一麵,從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到共產黨人的自力更生。但也有奴性殘餘的一麵,魯迅當年就曾為此終身戰鬥,可惜還是劣根難盡。一個沒有了自立意識、自立願望的人還侈談什麽發展產業。在商品生產上靠貼牌銷售終歸沒有出路,在文化產業上貼牌更是一種自殺。事實上,張家界景區改名的做法已遭到國民的反對。據湖南本地紅網,外地鳳凰網、環球網做的調查,反對者分別達94%、82%、91%,國內媒體一片批評。事後,當事者解釋說是為促銷,是民間所為。但不管怎麽解釋,以一座標誌性的名山來試刀,這終是幹了一件蠢事,這說明亂改洋名這根神經碰不得。張家界本來是一處發現較晚,大自然為我們保存較好的原生態景觀,也因此獲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祖宗有功,湖南有幸,自應珍重。前幾年張家界曾因無序開發,亂建賓館、電梯,而為了“申遺”又不得不強行拆遷。那一次土折騰,餘影猶在,現在又來了一次洋折騰。我們不是每天喊著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嗎?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講話中用了“不折騰”這個詞。希望重讀一下講話,真的少來一點折騰。
酒與詩的聯想
我曾有幸到山西杏花村汾酒廠住過幾天,那實在是一個美的去處。取名“醉仙居”的大院花木蔥豔,太湖石假山後,石雕的牧童橫笛騎牛,緩緩而來,現出杜牧那首名詩的意境。我也品過這種古酒,其味之醇,難以言詞。記得當時曾綴聯以感懷:“杏花一枝,花開千年永不敗;竹酒半杯,酒後三日香猶存。”自此,便常願天下有緣人都能去那勝地一遊。
以上本是一段舊事,歲消月磨,漸漸淡忘。不料近讀趙越寫的《杏花村酒歌》,又惹起我的聯想。古人說:“文如飯,詩如酒。”飯,充饑而已。但人們在腹飽之後,或未餓之時,卻又離不開酒,它是生活中另一種高級的需要。正像詩,它比之其他文體是更高一級的藝術。製酒曰釀,喝酒叫品,作詩曰賦,念詩叫吟;而無論好酒、好詩,一律統之曰:醇。醇香、醇美、醇厚之謂。詩、酒是相通的,趙越的這首詠酒詩,是有醇味的,香醇、厚遠之味。它不是飯,人隻有餓時才想起去吃。而是一杯好酒,人們隨時都願捧起品一品,當你讀罷後放入抽屜,不時還想取出來再念一遍。我曾是愛讀詩、寫詩的,但已好有幾年再不為之。原因是如大家常說的,詩多好的少,要能寫出好句已不敢奢想,就是讀詩也常後悔,後悔浪費了時間。而趙越這首《酒歌》,不能算短,凡八十四行,不但可以終續,還能吸引你再讀、再品。詩本應做到這一點,但要真能做到這一點很不易。一杯水酒,如果誰要化驗它的成分,大概就那幾種,可以列出一張表來,但它那品味,則是無法簡單確指的。比如汾酒吧,便是入口綿、咽時甜、閉口香,瞬間三變,任你去品。一首好的詩呢,也是這樣。這首酒歌,緣物生情,借酒說人,是在講怎樣釀造生活,品嚐人生。研究自然科學的錢學森,曾提出一個藝術高低的劃分標準,就是看他是不是說出了哲理。但那自然不是說教,否則不如去讀社論。正像那酒,如為甜、香,不如去吃糖,不如去尋香料。這是一種“有韻”的哲理,美的韻律,厚的韻味。如酒的香甜。《酒歌》基本上做到這一點了,有較深的哲理挖掘,能讓人一唱三歎。我想不必摘出句來為它做廣告,還是請讀者去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