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反形式主義,很得民心。我們要幹工作自然會訴諸某種形式。但如果總是重複形式而無實效,就招人煩。最近到陝北府穀縣采訪,卻意外地收獲一點驚喜,聊慰煩心。
評“百強”是一種形式,全國各種“百強”已不知幾多。府穀是全國“百強”縣之一,但他們沒有借此形式來招搖,反倒自找其弱,自補其虛。全縣還有三萬貧困人口,他們決心三年解決“富中貧”問題,類似城市消滅“城中村”“棚戶區”。而且高標準,全國農村貧困線是兩千三百元,他們提到三千元,以縮小差距,共同富裕。
“領導送溫暖”是一種形式,最常見的是春節慰問。在府穀,臘月三十、正月初一,幹部不去“騷擾”群眾過年,而是等春節過後,就入村落實當年的生產規劃。他們不叫“送溫暖”,叫送項目和措施到村、到戶、到人,“三到位”。而且從書記、縣長到鄉、鎮幹部,扶貧“三到位”發文公布,年底驗收。
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黨代會,是我國政權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形式。代表、委員應切實參政、議政。可惜基層的代表、委員經常被“形式”為一種空頭榮譽,開會才露臉,平時找不見。在當地我也驚喜地看到了其內容的回歸。全縣的“兩代表、一委員”必須對自己所代表的群眾履行扶貧之責,人人有聯係點、幫扶對象,並與黨政幹部同在一張表上向全縣下文公布。
移民建新村也是這幾年常用的扶貧形式,但常常進了新村,丟了老根,無法生存。他們吸取教訓,除堅持群眾自願外,還有幾條“留老根,紮新根”的硬規定:每戶留一畝口糧田;離原村五公裏到八公裏(農民與舊村還有許多割不斷的聯係),離集鎮不超過十公裏,可享受集鎮公共配套服務;有新的收入來源(務工、“三產”、政策補貼)等。真正移得動,留得住,貧變富。類似還內容於形式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