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戰夏陽

第13章 獵得鯤鵬細寫真 洪邁與異端知識的核心價值

字體:16+-

古人類學家每隔一段相當的時日就會推翻一回舊說,提供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起源推定,根據最新的推定,人類在兩百萬年以前曾經度過一段撿吃大型肉食哺乳類食餘的歲月。

我們的老祖先當時不是獵人,是吃腐食的被獵物。要進入所謂漁獵社會,還有百萬年以上的路好走。中間需要傳遞、累積和更新,卻無法運用文字記錄的知識,不知如何繁瑣;因為無論或漁或獵,都是一個捕獲大量蛋白質的手段,捕什麽?怎麽捕?在哪裏捕?又都需要大量蛋白質的補充而使容量增加的大腦來作業——這就有點兒雞生蛋、蛋生雞的況味了。目前似乎隻能暫時假設:現代人的老祖先當腐食者(scavenger)的時間非常之長,偶有聰明之人一小步一小步地推拓出主動選擇並獲取食物的能力來。

在“主動選擇並獲取”這一點上,食物和知識有同步發展的況味。

·夷堅,一個蒸發掉的人

讓我們在這裏岔向語詞本身,稍作停頓。中國老古人總不把“漁獵”當成一個好詞兒來看。除了“漁獵取薪、蒸而為食”(《管子》)之外,“天下兵亂,漁獵生民”是侵擾老百姓的意思;“遍刷處女、寡婦,導帝漁獵”是因好色而強陵婦女的意思;“為文之士多漁獵前作,戕賊文史”、“以馳騖奔驅為良圖,以剽竊漁獵為捷徑”更是抄襲掠取的意思。漁獵——簡直地說——是憑借著某種地位優勢巧取豪奪的勾當,是權力的化行。

也許我們不該這麽快就把知識和權力畫上等號?是的,在中國人的知識係統之中,還有一個連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也探觸不到的邊緣,我們姑且稱之為異端知識。

《列子·湯問第五》上有這樣一段記載:“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誌之。”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