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用經濟思維看懂世界格局

第16章 歐洲人的夢魘

字體:16+-

隨著中國2001年入世,中國那數以億計的優質而廉價的勞動力加入世界市場,為整個世界生產出巨量的廉價優質的工業消費品,從此世界人民享受到了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商品;與此同時,源自美聯儲的巨量流動性以新印刷出來的美元的形式湧入世界,它在為美國人換回各國優質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同時,起到了配置資源的作用,世界各國的生產要素在這巨量流動性的推動下,源源不斷地進入生產體係,於是,整個世界的“大繁榮”就此到來。

2005年年底,德國大選的時候,施羅德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選情本來很好,他自己也躊躇滿誌。

他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他的治國方略,大夥兒已經心裏明了:

對國內,加大改革力度,敦促德國人努力幹活、勤儉節約、量入為出,目的是增強德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強國的競爭力——這樣,就能穩住德國人在世界經濟貿易體係中的既得地位——食物鏈的“次高級”位子。

對歐元區以外,其重點在於努力開拓中國市場,在技術上對中國進行一定限度的支持(比如高速鐵路、磁懸浮列車的技術轉讓),這樣有利於德國代表歐元區聯合中國——當然,還有俄羅斯——一起給美國人挖坑,慢慢消耗美國人的實力,好讓歐元取美元而代之。這樣,就能在食物鏈上爭取更加有利的位子,為德國人乃至整個歐元區奪取全球蛋糕中的更大份額。

對歐元區以內,其重點在於努力加快歐元區的建設。要點是擴大歐元區,並且加強歐元區內的經濟整合。也就是說,要把歐元區建設為德國人的經濟自留地——為德國人提供廉價優質的商品,並接受德國出口商品的、由德國人參與掌控的大市場。

施羅德幹得很不錯,歐元區從初始的11國擴大到了15國(到了2017年,則有19國,此外尚有9個國家和地區采用歐元作為單一流通貨幣),而且未來一定會覆蓋整個歐洲。當年歐元區成立時受到的暴打早已痊愈,歐元信譽一路回升,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從1歐元兌換0.8224美元的低點,也恢複到1歐元兌換1.3美元一線。而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實力也不斷增強,到2005年,歐元區在經濟實力上已經與美國不相上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