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光利一
我並不認為創作是作家的專職工作,作家的專職工作是在日常生活中確立自己的態度。
安德烈·紀德曾經說過,若想寫出一部優秀的作品,即一定要設想自己會在這一天死去,即使不是一天死一次,也要三天死一次,我們也有這樣的慣性思維。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這種意識會更加強烈。作為父親的作家,與作為作家的作家,雖然沒有什麽差別。但人在行動的時候,有孩子的人與沒有孩子的人的行為與精神,相差尤甚。這一平凡而確切的事實,在人沒有孩子的時候即使可以理解,在洞察的程度上,其深度也相差甚遠。而這種嚐試則不能不對作家的作品產生影響。宇野浩二先生的《孩子的來曆》一書中,最受感動的是沒有孩子的人,有很多的原因,無疑是在欣賞之時,沒有什麽含混不清的地方。
作家們常常會陷入最後把孩子變成不良少年,讓其忍饑挨餓,自己卻依然持續純文學創作這一問題之中。一看到此處,大家均默默地回避此問題,從這一沉默中,即可看出作家們眼前原本就存在的難以解決的棘手難題。
我並不認為創作是作家的專職工作,作家的專職工作是在日常生活中確立自己的態度。從這一態度中誕生的創作,即便確實是從其結果中產生的,但創作這一行為確實非專職工作,而是副業。如果把創作當作副業的話,那麽其消亡與否在自己的心目中自然會有某種思想準備。我從未想過自己的作品是以追求極致為目標而創作的,隻要在我當時具有的水平上付出最大的努力即可。如果第二天沒有達到可以的水平,那麽,時間就不會顯得那麽重要了。
我在寫作品的時候,有一個習慣是隻要寫了一部進步的作品,則要回過頭去編寫前麵退步的作品,如果不這樣做,則無法了解下一步的進展情況。去年夏天,偶然聽了一次總持寺的管長秋野孝道先生關於禪的演講,他說,提高有進步與退步兩個方麵,隻有進步是不會提高的,如果沒有退步的另一麵,很難有真正的提高。我為自己的想法未必是獨斷而感到高興,我並沒有認為這樣的想法已悟到了禪機。但是,像加爾文派那樣,必須用知識進入信仰的現代作家的生活中,孝道先生的觀點是趕走迷惘的最佳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