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前在上海,才聽到“吃豆腐”這句話,在北京是一直沒有聽見過的。我們的鄉下別有一句“吃大豆腐”,那是指辦喪事時的素菜,所以是死的替代詞。不管這些俗語的含義如何,豆腐這東西實在是很好吃的。就鄉下的經驗來說,豆腐頂好是燉豆腐,喪事時的大豆腐其實也即是這個,不過平時不那麽叫,隻是直稱燉豆腐而已。
光緒年間,有近親在大寺裏打水陸道場,我去看了幾天,別的多忘了,隻記得有一天看和尚吃午飯,長板桌長板凳,排坐著許多和尚,合掌在念經,各人麵前放著一大碗飯,一大碗蘿卜燉豆腐,看去覺得十分好吃的。這是我對於豆腐一個不能忘記的印象,雖然家裏做的原來也是一樣的好吃,將豆腐先煮一過,加上筍幹香菇,透味燉成,風味甚佳,有些老太太能吃長素,我頗疑心大半是因為有這一碗菜,而黴貨與幹菜也是一半的原因。
此外有溜豆腐,這裏我姑且用溜黃菜的溜字,與醋溜魚意義很不相同,此字應當從手從柳聲才行,可惜沒法子寫。製法是把豆腐放入小缽頭內,用竹筷六七隻並作一起用力溜之,即是拿筷子急速畫圈,等豆腐全化了,研鹽種為末加入,在飯鍋上蒸熟。鹽種或稱鹽奶,雲是燒鹽時泡沫結成,後來不知何故甚不易得,或以竹葉包鹽火燒代用,卻不很佳。這與鹽不同,微有澀味,即其特色。溜豆腐新成者也可以吃,但以老為佳,多蒸幾回其味更加厚,即此一點亦甚適於窮人之用,價廉味美,往往一大碗可以吃上好幾天,早晚有這些在桌上,正如東坡所說,亦何必要吃雞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