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田寅彥
棒球本來就是一種熱門的遊戲。跟射箭、撞球相同,主要的問題都在於兩種物體描繪的四度空間“世界線”是否交錯。
那是明治二十年代的事了。現在寫著回憶的老學生,當時還是紅顏少年。在名留青史的罷工潮流尾聲中,留學英國、才智雙全的新校長,率領五六名新進職員,他們是剛畢業的新學士,到某個總是承受來自太平洋強烈海風的南國中學上任,同時,老掉牙的鄉下高中突然刮起一陣新文化的風潮。新文化之中,最顯著的表象,就是尚未從維新時代的夢境中醒來的學生們,為他們的心靈留下強烈印象與衝擊的新遊戲——棒球、足球、板球、槌球以及競艇比賽。在年輕、充滿活力的學生眼中,仿佛從另一個世界降臨的法學士、農學士、文學士的老師們,脫到隻剩一件襯衫,率領大家在校園裏拚命練習。學生們眼中的世界突飛猛進。於是,新時代的希望與憧憬在封建時代的孩子們腦中火速萌芽。
播下的種子之中,板球與槌球因水土不服的關係,迅速凋零了,不過棒球與足球則是茁壯成長。後者由於器材的關係,隻能在學校進行,前者則具備必定流傳到校外的特質。在小鎮郊外的草原或冬季的田地,到處都有人模仿棒球賽,十分盛行。壘包則用剪成小角的草席或抹布代替。球則用橡皮球,球棒是隨手可得的竹片,從田邊的籬笆裏,隨便都拔得到。不過,還是有人不滿意,他們向母親索討零用錢,拜托附近的建築工,找來任意的棍棒。當時還流行把捕魚網的鉛錘敲碎,再把裏麵的鉛球用線頭仔細卷起來固定,當成球芯,再把兩片鞣皮拉長葫蘆狀,如果沒有就用法蘭絨或棉絨代替,縫在一起,自己製作手工球。除了學校之外,上哪兒都找不到印著英文標誌的真球。不過用球棒敲打手工棒球時,那種紮實的手感,在當時健兒們“年輕時光”的夢裏,可是相當真實的聲響。手套終究難以入手。正在寫這段回憶的老書生,左手無名指的第一關節往旁邊彎了二十度左右,就是那個時代的紀念。前幾天,有個朋友提起當時的事,我說我也一樣,秀出比他還彎的無名指,我們相視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