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可遊之處,大約有兩類。一是風景特別好,悅目賞心,怡人情懷;二是古跡名勝,可驚可歎,長人見識。當我去過汾酒產地山西杏花村後,真不知道該怎樣歸類。
說是村,並名以“杏花”,其實這裏是一個大型的酒廠。曆史上曾杏林千畝,繁花如雲,直到現在也保持著古韻。但凡來晉之人,無不設法去遊一次,遊人之意卻並不在山水間,而在酒。
汾酒廠的餐廳是別致的,牆上掛著名人字畫,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書的那首“杏花村裏酒如泉”詩。服務員打開酒壇蓋,將酒斟入杯。當液麵停止了波動,杯中的汾酒純淨透明,就像剛才並沒有注入什麽。主人舉杯,我試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綿,口將咽又生甜,味柔和而雋遠。客人都笑了,但並沒有大聲讚美,隻是微笑著頷首,仿佛怕破壞了這酒的恬靜。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濃那烈;隻要這純、這真。這汾酒,如窈窕淑女,淡妝素抹。
相傳貴州的“茅台”,是清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陝西的“西鳳”,是“山西客戶遷入,始創西鳳酒”。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帶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
喝過酒,我們被讓到招待所裏小憩。這招待所也別致,是一所中國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條漢白玉的黃牛,牛背上牧童橫笛,旁邊的碑上題著杜牧那首“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名詩。環院,南北為客房,東側為碑廊,記錄著南北朝以來汾酒的曆史。西側為展覽館和曆代酒器陳列館,出出進進的遊人無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館內也有許多關於汾酒的名人題贈。這時,雖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熱茶,連聲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卻總在院中流連。不錯,人們是為訪酒而來,但要是這裏沒有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處沒有?人們之所以固執地要到杏花村來,實在是要來品味、依戀與憑吊一會兒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達嶺長城上遠眺,在故宮大殿前的柱礎旁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