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先令蠟燭

第1章 導讀:旅程的終點

字體:16+-

唐諾

好笑到一定地步的當代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是一個喜歡英國的美國人,他出生於廣闊乏味的愛荷華,卻跑到英國去居住,工作,結婚。他娶了一個英國護士為妻,幾乎雙腳踏遍這個有著巨大曆史榮光但依他看仍隻是個小島的王國。他說英國人有一種美國人所沒有的幽默特質,他稱之為“挖苦”——包括他買火車票時要求開立一張收據,賣票的老英把這兩樣丟給他冷冷地說:“車票免費,收據十八點五英鎊。”

如此說來就不意外了不是?約瑟芬·鐵伊當然不折不扣就是個這樣的英國人——在這本《一先令蠟燭》書中,一如她的其他作品證明了她就是個這樣的英國人。此類“收據十八點五英鎊”的流彈依舊俯拾可見。

比方說,當格蘭特探長要求把犯罪的推論弄得更厚實一點時,他所得到的回答是:“事實往往都是薄弱不堪的,不是嗎?”

比方說,在談到一個過度溺愛不成材兒子的貧窮軟弱婦人時,一位中學教師說的是:“很和藹的女人,但是缺乏堅毅的性格,怯懦的人往往會很固執。”

比方說,當一位擅長扒糞的野心勃勃記者,被證實他的一篇煽情報導純屬虛構時,他悶悶不爽想的是:“你總得為那些死氣沉沉的薪水階級提供情緒上的寄托,因為他們不是太累就是太笨,無法有自己的感受,如果你不能令他們血液凝結,至少也要讓他們痛快地哭個一兩場。”

比方說,在談到痛恨某個人時,書中的女明星跟她的服裝師說的是:“仇恨真的很耗體力,你說對不對?”

又比方說,當書中蘇格蘭場所鎖定的嫌犯跑掉之後,這時我們幾乎可以看到寫書的鐵伊自己眼睛登時亮了起來。她說,才不到24小時,幾乎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每個角落都有人見到該嫌犯,又過幾小時,就連蘇格蘭也傳來消息,有人看到他在約克夏釣魚,有人看到他在亞伯利斯維特看電影,有人說他在林肯郡租房間且沒付錢就跑了,有人說他在盧斯托夫搭船,有人說他死在潘瑞斯的一處沼澤,有人說他醉倒在倫敦的小巷子裏。他在海斯、葛蘭森、盧斯、湯布裏吉、多徹斯特、阿許佛、盧頓、愛斯伯瑞、列賽斯特、恰特罕、東格林斯塔,還在倫敦四家店買了帽子,也在史旺和艾德加買安全別針,又到阿吉爾街快餐吧吃蟹肉三明治,到海華斯的喜斯飯店吃麵包和幹酪。他在每個想象得到的地方,偷過各種想象得到的東西……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