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什麽書上,看見德國須勒格爾博士說,東亞的人形玩具始於荷蘭的輸入,心裏不大相信,雖然近世的“洋娃娃”這句話似乎可以給它作一個證明。本來這人形玩具的起源當在上古時代,各國都能自然發生,如埃及、希臘、羅馬的古墳據說都發見過牙雕或土製的偶人,大抵是在兒童的墳裏,所以知道是玩具的性質,另外有殉葬的一種,用以替代活人,那是所謂“俑”了。由是可知,這種玩具的偶人的起源不可能有一定的地方,應是各地自由發展。可是它又很容易感受外來的影響,現時的洋娃娃服裝相貌還沒有和老百姓一樣,宋代曾通稱摩侯羅或磨喝樂,也是外來語,大概與佛教有關係,雖然還沒有考究出它的來源。這在《老學庵筆記》中稱作“泥孩兒”,當是指泥製的孩兒那一種,但別處又見有“帛新婦子”與“磁新婦子”的名稱,可見也有一種“美人兒”,比現代的洋娃娃式樣更多了。
小時候在鄉下買“爛泥菩薩”玩耍,有狀元;有“一團和氣”;還有婦女,通稱“老”,即指“墮民”中的女人,因為她們在前朝是賤民,規定世世給平民服役,女人都還穿的古裝束,青衣裙青背心,發梳作高髻,稱“朝前髻”(平民婦女唯居喪時梳此髻)。土偶作古裝,無人能識,所以認錯了。現在想起來,這種“老”的爛泥菩薩,著實可以珍重保存,隻可惜現今恐怕已經找不到了。
中國曆代的“俑”,自六朝至唐,尚留存不少,很可以供給畫家和排演電影的人作參考,人形玩具如能保留,亦可有不小用處。但玩具殉葬到底是絕少數,平常玩耍過後全部毀棄,古時玩具無由得見。這不但是實物難得,便是文字紀錄,也極不易找,蓋由中國文人太是正經,受儒教思想的束縛,對於生活細節,怕涉煩瑣,不敢下筆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