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顏習齋所反對的理學
即卑漢、唐之訓詁而複事訓詁;斥佛、老之虛無而終蹈虛無。以致紙上之性天愈遠,而學陸者進“支離”之譏,非譏也,誠支離也;心頭之覺悟愈捷,而宗朱者供“近禪”之誚,非誚也,誠近禪也。(顏元《存學編》一、八)
一、從兩晉到北宋(西曆300~1100)是中國思想的“印度化”時代,其特殊性質為:①反倫理的(出家、不拜君主)。②出世的(出家、出三界)。③反人生的(非人的、以人生為苦、以遺身焚身為可貴)。
二、中國思想曾屢次反抗,但都無效。①打倒(三武一宗的毀法)。②仿造(道教)。③根本抵製(“本論”)。(1)複興中國本位文化(教育、刑政)。(2)建立中國玄學(理學)。
三、理學的目的是要打倒印度化的思想,但無形中沾染上了很多的印度思想的成分;他又想打倒道教,但無形中也沾染上了很多的中古道教思想的成分。理學是一個不徹底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運動”。他們用《大學》作中國思想的基本架子: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架子本來無大弊病。弊病在於“怎樣做到這個綱領”。①怎樣格物?②怎樣致知?③怎樣正心誠意?④怎樣修身?
四、程、朱一派提出了一個新綱領:“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伊川)①致知必須格物,格物就是“即物而窮其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積久就會有“豁然貫通”之日。這是致知。②敬是“主敬”,目的是無欲,“去人欲,存天理”;方法呢?就是靜坐,“終日端坐,如泥塑人”。程子的後輩又教人靜坐體認:“喜怒哀樂之未發”以前是何氣象。這完全是中古宗教的靜坐禪定的態度。
五、“格物致知”的路子是科學的路子,但太早了,太缺乏科學的背景了,所以始終行不通。程子和朱子都把“物”解作①讀書的理,②尚論古人,③待人接物。朱子確能做到讀書窮理。他在考證、校勘各方麵都有開山之功。但這條路實在太難了,許多懶惰的人,太聰明的人,都不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