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事實證明,人民永遠是最可愛的

紙上談兵說趙括

字體:16+-

紙上談兵,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典故。戰國時代的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連父親都說不過他。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君主請趙括取代廉頗帶兵,結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四十萬人被秦兵坑殺。後人把趙括這種言過其實的行為,稱為紙上談兵。代指不切實際的空談。

這個成語流傳非常廣泛,但如果仔細想想,它卻存在一個致命的矛盾。

趙括活躍於公元前二世紀的戰國時代。而紙這種東西最早出現,是在西漢初年,真正大行於世,要等到東漢蔡倫的發明。戰國時候沒有紙,自然更不可能有紙上談兵這種修辭。就算趙括再誇誇其談,也隻可能是簡上談兵、帛上談兵。

那麽紙上談兵這句成語,到底什麽時候冒出來的?又是怎麽和趙括發生聯係的?

關於趙括最詳細的記載,是《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裏麵沒有提及任何紙、簡或者談兵的字眼。此後曆朝曆代的人,都把趙括當成是誌大才疏的典型案例——但不過無論評價有多狠,並沒有人說趙括“紙上談兵”。

他們對趙括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修辭元素上。

一是“讀書”。比如藺相如對趙括如此評價:“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勉強算是最接近“紙上談兵”意象的原話,但載體不是紙,而是書。

唐代胡曾有《詠史詩·長平》:“長平瓦震武安初,趙卒俄成戲鼎魚。四十萬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讀兵書。”即是從藺相如的這句話中化用。明代的大戲曲家王驥德在談論作曲原則時,也曾拿趙括做比喻:“曲之尚法固矣,若僅如下算子、畫格眼、垛死屍,則趙括之讀父書。”

周亮工對此評價得更不客氣:“今日挺之真有子,當年趙括豈無書。”

到了清代,周壽昌有詩雲:“趙括論兵事,安石秉國鈞。讀書豈不多,卒誤國與身。”詩作立意姑且不論,至少能看出趙括和“讀書”這元素之間,已有了一個穩固的習慣用法,貫穿唐宋元明清幾大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