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古國誌

應國

字體:16+-

國名:應(雁)

方位:今河南魯山

姓:姬

建立:周武王第四子應公建立

滅亡:春秋初期?

有一條神龍,睜開眼就是日出,閉上眼就是日落,這條強大的神龍就是應龍。根據《述異記》的說法,龍活了五百年為角龍,活了一千年為應龍。也許大家對它的名字並不陌生,它是黃帝的好幫手,在黃帝的帶領下參加了涿鹿之戰,因為它是太陽之神,所以能夠打敗蚩尤手下的風伯雨師。後來它又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的黨羽誇父。此後這條千年老龍又在大禹時代出現過,據說它可以用它的尾巴劃地成河幫助大禹疏通河道。當然這樣的神話傳說,正是古人“龍戰於野”的想象,我們可以理解為應龍是應地的祖先神,或者是應地是以龍為族徽的部落。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可見應國在商朝還附屬過商。

古應國大概也是在武王伐紂後為周朝滅亡,周成王把自己的四弟封在這裏,建立應國,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魯山一帶。出土的應國青銅器較豐富,有應公鼎、應公尊、應公簋、應公壺、應公方鼎等,唐蘭先生認為是周成王後期的器具,那麽這個應公應該就是應國的始封君了。1988年平頂山破獲了一起文物盜竊走私案,也追回了一批西周晚期偏早時代的應國青銅器。值得一提的是,應的繁體字“應”在金文中也有被寫作“雁”的,也有人認為“應”其實就是“鷹”,係以雄鷹為族徽的方國,所以平頂山現在也被稱為“鷹城”,但尚無實證。應國一直延續到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神秘消失,應該是被周室所吞並,到戰國時代為西周國領土,後來又為楚國占領。應國之後有應姓。

應國墓地遺址位於河南平頂山新華地區薛莊鄉北滍村滍陽嶺上,最初是1979年,北滍村磚廠在取土時挖出一件銅簋,上書“鄧公乍(作)應嫚毗媵簋其永寶用”十二個大字,是鄧國國君為嫁到應國的女兒製作的簋。此後考古部門逐漸鎖定鄧公簋出土地就是文獻中的應國所在地。從1986年至1997年,考古部門在此進行了長達11年的考古發掘,共發掘出310多座墓葬,除了大部分的戰國楚墓外,排列有序的應國墓葬有42座(其中國君和夫人墓占20座);出土了各類文物1萬多件,其中有銘文的青銅器達200多件。這些青銅器銘文涉及了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製度等周代禮法製度,對研究應國文明與周禮製度極具價值。最後推薦一本書——《古應國訪問記》,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應國曆史的必備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