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太極為了獲得戰場先機,緊鑼密鼓地布置時,明政府當局卻對遼東局勢持樂觀態度。
明政府得知皇太極為攻打錦州進行緊張籌備的消息,崇禎皇帝立即給兵部下指示,要求兵部對清軍兵力部署情況進行偵察,不得有任何懈怠。
隨後,崇禎皇帝再次對兵部做出指示,要求負責遼東地區防務的總督、巡撫等相關負責人,在規定的期限內,秘密製訂布兵策略,並報送他審閱。
洪承疇一直在西北擔任軍政要職,對遼東局勢和清政府的意圖並不是十分了解。他認為,清軍在關內搶掠5個月,剛剛撤出關內,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再對錦、寧出兵。最直接的例證就是,皇太極已經非常有誠意地致書明政府,主動提出兩國休戰議和。
洪承躊對崇禎皇帝說:“清政府多次明裏暗裏地向我政府請求議和,證明他們隻能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如果今後他們不進入西協,老老實實地在他們的屬地趴著,我們就施舍點兒東西給他們;否則,他們就是自討苦吃,我們將對其剿殺到底。”
洪承疇說的西協,是指什麽呢?
明朝大將戚繼光鎮守薊州時,為了便於管理,責任到人,把居庸關至山海關的長城防線分成12路,每路派1名參將把守;接連的4路算一協,共分為西協、中協和東協,每協由副總兵負責。東協總部設在建昌營,轄山海關、石門、台頭、燕河4路;中協駐三屯營,轄太平、喜峰、鬆棚、馬蘭4路;西協駐石匣營,轄牆子嶺、曹家、古北、石塘4路。
洪承疇把滿人看成了為吃飽飯而造反的農民,覺得清政府不過是一隻小蒼蠅,絕對可以一巴掌拍死。如何處置清政府及其武裝,主動權掌握在明政府手裏。至於如何處置,那要看清政府的表現。
作為混跡軍界多年的老油條,洪承疇在接任薊遼總督之後,他深知錦、寧駐軍指揮係統混亂。“誰是誰的人”,遠在國家利益之上。因此,洪承疇借用崇禎皇帝賦予他的權力,一點一點地理順錦、寧的指揮係統。他可不想到那裏當有名無實的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