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朝官場絕學三部曲(共3冊)

第九章 態度,角度,高度

字體:16+-

1.吃飯很簡單,卻是大問題

大清政府收入基本靠搶,大清臣民發財基本靠賞。

大明國人傻錢多,官貪民弱,自然是大清國人搶掠的對象。無論對清政府,還是對清國臣民來說,入關搶掠是代價小、風險低、回報高的投資行為。一次入關掠得的財富,大部分進入清政府的國庫,一部分進入將領的腰包,微乎其微的一部分進入士卒的口袋。皇太極發動4次入關戰爭,在大清國裏催生暴發戶無數,也拉大了國民的貧富差距。

即使這樣,對大清國軍民來說,劫掠明國是不需動員的。

尤其在清軍第4次入關歸來之後,國內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糧食的短缺,資金充裕與國土的偏狹,滿人欲望的膨脹與明人實力的羸弱,讓清政府的各級官員不得不合計下一步該怎麽辦了。

清軍兩翼大軍,入關搶掠2000裏如入無人之境,曆時5個月破城70餘座全身而退,讓清政府各部門負責人信心爆棚,紛紛主張直取北京,推翻明政府,取而代之。

以現在清政府的軍事實力和明政府的腐敗無能,清軍繞道直接攻打北京,未必攻不下來。清軍一舉拿下北京,摧毀明政府的政治中心,錦州、寧遠和山海關,也許就能不攻自破,其他地方群龍無首,就此癱瘓。

可是,明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各地民眾對清政府沒什麽好印象,反清意識非常強烈。清國這點兒滿人,放在偌大的中原,就像幾鬥米撒入大海一樣,不被同化就被湮沒,對漢人根本無法進行有效地駕馭和統治。

明政府這台年久失修、行將報廢的老爺車,即使清政府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剛剛獲得駕駛執照的滿人若自不量力,開車上路,結果隻能是車毀人亡。

破壞和建設是兩碼事,暴力屠殺和管理駕馭更是兩碼事。

錦州、寧遠是明政府的東北重鎮,是清軍直接進入關內的必經之地,也是明政府搭在清政府肩膀上的一隻手,隨時都有扼住沈陽喉嚨的可能。清軍第4次繞道入關,皇太極不得不親自帶兵到錦州、寧遠城下騷擾,以牽製兩城兵力。他這樣做,一是防止錦、寧兩地駐軍圍攻沈陽,實施圍魏救趙之計;二是掩護兩翼大軍安心搶掠、順利撤回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