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考慮對方的心理感受
2016年的一個冬月,我拜讀了作家蔡崇達的《皮囊》,腦子裏有句話一直揮之不去:“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盡可能完整的路徑。”
在此書中,我通過作者溫情而又殘酷的講述,“看見”了性格倔強剛強的裹腳阿太、對命運執著勇敢卻無助的母親、曆經多種變化的堅毅的父親、被世俗排擠的張美麗……這些人表麵看起來不被常人理解,但了解到他們背後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任何行為都是基於心理而產生的。
這也啟迪了我,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先要透視對方的心理。
人和人的接觸,是心和心的接觸。這不禁讓我想起心理課上學到的一則小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
機房重地的大門上有一把堅固的門鎖,鋼鋸和鐵棒比賽,看誰能將這把門鎖打開。
鋼鋸仗著自己牙齒鋒利,心想我一定可以打開這把鎖。可是,它賣力地左鋸右拉,門鎖不動如山,自己卻氣喘如牛,累得半死。
粗大的鐵棒看不過去,要鋼鋸稍事休息,換它上場,它使勁地撬,沒命地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門鎖還是沒有被打開,自己卻遍體鱗傷。
正在這時,一把毫不起眼的鑰匙悄悄地出現了,它說:“我可以試一試將這把門鎖打開。”
鋼鋸、鐵棒氣喘籲籲地看著這把鑰匙,不禁大笑道:“哈哈,我倆這麽威武有力都打不開,你那麽小的身軀更不能打開了,你不要自不量力了。”
誰知,鑰匙不聽嘲笑,徑直地走了過去,把扁平而彎曲的身子深入鎖孔,一會兒工夫,那把堅固的門鎖應聲打開了。
“這怎麽可能呢?你怎麽做到的?”鐵棒和鋼鋸既驚訝又不服氣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