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霍妮、弗洛姆一樣,沙利文對於人性的觀點也較為樂觀,不過霍妮關注的是神經症,弗洛姆強調社會性,而沙利文最為強調的是人格的人際性,因此他的理論也常被稱為人際理論。
一、基本概念
(一)人種假設
沙利文和弗洛姆一樣,承認遺傳對人格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餓、渴、性等生理動機,我們每個人都受其支配。人格的這些動物性方麵就決定了我們在身體相貌、感受性和智力等特征上各不相同。不過,沙利文認為,即便存在著諸多差異,和世界上一切別的東西比起來,還是人和人最相近,和一個人的人格最類似的無疑也是另外一個人的人格,即便是其他物種中最聰明的個體也和人類中最白癡的個體相去甚遠,這就是沙利文提出的所謂“人種假設(the one-genus postulate)”。由此可見,沙利文傾向於淡化個體差異,而致力於研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現象。
(二)人際需要
沙利文反對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他認為人格主要是由社會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人際關係。人類有著強烈的與人交際的需要,如果長時間斷絕與他人的聯係,人格狀況就會惡化。沙利文對人際關係的定義還包括那些發生在幻想中和記憶中的,與真實的人和虛幻的人所發生的人際互動,也就是說,即便是長居深山的隱士和精神病患者也會受到人際狀況的強烈影響。
(三)緊張降低模型
沙利文對人性持一種樂觀的態度,因而他認為人類有一種趨向於心理健康的動力,同時他也同意弗洛伊德所說的,每個人都具有降低內心緊張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作用下,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是一種完全的平衡狀態,即完全沒有內在缺乏感也沒有外在壓迫感的健康狀態。與此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則是絕對的緊張狀態,這兩種狀態在現實生活中都不可能達到,隻能無限趨近。沙利文認為引起緊張的主要原因有四個:生化需要、睡眠需要、焦慮和表達溫柔的需要,要降低緊張,也得從這四個方麵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