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二、解讀方略:政治片基本範式與藝術意蘊

字體:16+-

1.政治影片的主要分類

從廣義上講,所有電影都具有政治性。但從狹義上理解,“在很多時候,政治電影一詞是用來指那些較直接表達導演政治觀點和主張的政治式電影”[5]。政治電影要反映當代某一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直接表現真實的政治事件、政治運動以及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政治思想意識、行為和命運。這種電影主要以政治問題為中心,不深入刻畫人物性格、不孤立表現個人命運,而是著重表現政治事件、思想和行為,以及個人與這些事件、思想和行為的關係。從題材上看,政治片所表現的內容基本可分為以下兩類。

(1)對權力體製和政治黑幕的揭露

這一類電影著重對隱藏在國家表麵下所宣揚的民主政治體製的權力腐敗和政治黑幕進行大膽無情的揭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也出現了一批反思性的作品。瓦依達導演的一部曾獲戛納金棕櫚獎的影片《鐵人》(Czlowiek z zelaza,1981)就直接以1980年罷工潮席卷波蘭社會為背景展開敘事。主人公溫克爾是電視台的一名記者,被電視台的領導派遣前往格但斯克造船廠的罷工現場進行采訪。溫克爾來到現場後,意外地發現自己受到貴賓級的待遇,不僅有專車接送,還有專人接待。但是隨後與政府官員的會麵才讓他發覺,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掉入了當局設置的圈套:他將以記者的身份被安排進入罷工委員會與罷工領導人接觸,然後將掌握的情報匯報給當局。溫克爾是一個有良心的新聞工作者,他原本想要在洶湧的政治風波中保持自己相對獨立的立場和思考,但是政府官員抓住了他性格中固有的軟弱並對其施以壓力,溫克爾隻得一次又一次違心地聽從當局的差遣。溫克爾在當局的安排下,以大理石人布爾庫特的兒子托姆楚克——他現在是罷工委員會的領導者——為中心,接觸到了他的大學同學和被關押在獄中的妻子——阿格涅什卡,在他們的講述中,溫克爾了解到托姆楚克與布爾庫特分別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和1970年的工人罷工中的鬥爭,以及布爾庫特在1976年罷工潮中的死亡懸案。托姆楚克正是由於其父的死亡,選擇從大學退學而進入格但斯克造船廠成為一名工人,並引領工人們發展民主鬥爭的事業。溫克爾深深為布爾庫特父子的事跡而感動,在風口浪尖中,他內心的天平已經傾向工人們一邊。就在溫克爾決心加入爭取權利的罷工運動中時,隨著溫克爾“臥底”身份的曝光,他被驅逐出罷工委員會,變成一個不被接受的人。即使是號稱擁有世界上最為民主的製度的美國,政治腐敗的陰暗也滲透進每一個黑暗的角落裏。《搖尾狗》(Wag the Dog,1997)中所涉及的總統性醜聞與克林頓總統隨後爆出的“萊溫斯基性醜聞”之間竟然有著驚人的一致性,而影片在犀利展示統治階級利用媒體來掩飾真相,甚至捏造虛構的事件的同時,也調侃了好萊塢與美國政治的關係。對權力腐敗和政治黑幕進行揭露的影片還包括《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竊聽風暴》(2007)、《市政大廳》(City Hall,1996)、《選舉追緝令》(Bulworth,19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