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二、解讀方略:戰爭片基本範式與藝術意蘊

字體:16+-

1.戰爭片的主要分類

在戰爭片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影片表達的內容各有側重,它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宣傳鼓動、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戰爭片

這一類影片在早期的戰爭片中占絕大多數。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默片階段,電影便因其所具有的激動人心的視覺效果和廣泛的大眾性而被用於政治和戰事宣傳中。德國女導演萊妮·裏芬斯塔爾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拍攝了《意誌的勝利》。該片政治傾向反動,但有力地動員了當時的德國青年加入法西斯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歐美國家,以及包括中國,都攝製了大量的紀錄片和劇情片,一方麵為觀眾介紹戰事的進展和世界的政治形勢;另一方麵則宣揚了愛國精神,號召群眾團結一致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這些影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複活島》《空軍英豪》,英國的《眾星睽視》《效忠祖國》等。《效忠祖國》(In Which We Serve,1942)敘述了發生在一艘曾屢建戰功的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上的故事。在一次激烈的戰役中,“托林”號的士兵們奮勇作戰,擊落了多架敵方的飛機,但“托林”號也被擊中而起火。艦長命令士兵們跳入海中,大家聚集在海上一個皮筏周圍等待救援。幸存者們回想起各自的家庭和戰鬥生活,共同的保衛國家的使命把這些經曆各異的士兵們團結到軍艦上。後來,幸存的士兵終於被一艘英艦救起,他們與家人取得聯係,隨即又補充到其他的軍艦上,準備麵對新的戰役。在戰爭結束後的和平年代,此類戰爭片也有著長盛不衰的魅力,出現了許多名作,比如蘇聯的《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美國的《拯救大兵瑞恩》等。

(2)反省和反思戰爭的影片

自從戰爭出現以來,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這一人類文明曆史過程中的悲劇的反思。在文學、美術等傳統的藝術形式中都可以找到反戰的作品。電影這門現代藝術剛剛發展不久,也出現了對人類暴力衝突進行反思的作品,如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典影片《西線無戰事》便是一部表達反戰主題的影片。而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表現越南戰爭的影片出現了,它們幾乎都有著反戰的立場,並以深邃的思考觸及人性的終極命題,在銀幕上描繪出戰爭使人陷入的地獄一般的境地。其中著名作品包括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和奧利弗·斯通的“越戰三部曲”——《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和《天與地》。《野戰排》講述家境優越而有著人道主義思想的19歲的大學生克裏斯放棄學業而選擇參加越戰,他認為可以與不同社會階層的同齡人一起體驗生活。他被編入一個野戰排裏,其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個是已經成為瘋狂殺人機器的巴恩中士,另一個是恪守人性基本底線的伊萊士中士。在一次戰役中,巴恩命令放火焚燒整個村莊而遭到伊萊士的勸阻,他因此懷恨在心,在某次激烈的戰鬥中借機殺害了負傷的伊萊士。知曉真相的克裏斯終於找到一次機會,結束了巴恩屠戮的一生。奧利弗·斯通本人曾經參加過越戰,這個經曆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認為,在越戰中最野蠻和恐怖的並非美國人與越南人之間的相互殺戮,而是本該是戰友的人之間的殘殺。這種對於戰爭的非理性、反人道的審視賦予了《野戰排》深刻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