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區域麵積很小,且深居內陸。但寧夏從來都不缺少地理元素。荒漠中崛起的賀蘭山、黃土丘陵簇擁的“綠島”六盤山、舒緩從容的母親河、“塞上江南”寧夏平原、草原展布的靈鹽台地和蒼茫荒蕪的騰格裏沙漠,勾勒出棱角分明的寧夏自然地理景觀;縱橫交錯的曆代長城、阡陌交通的水利工程、西夏王朝的繁榮與沒落,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與和平、古老的農業文明和現代工農業文明、瑰麗的回族文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和**氣回腸的《清平樂·六盤山》,造就了內涵極為豐富的寧夏人文地理生態。
正因為如此,寧夏區域地理的先驅們紮根這片土地,嘔心瀝血,從不同的角度,探尋寧夏的自然環境演變、人地關係的曆史演化和其他地理要素的時空格局,為寧夏區域地理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首推的便是汪一鳴先生及其所著的《寧夏人地關係演化研究》。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評價這本著作是“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一個相當全麵的動態介紹,的確是一項多學科交叉性研究和古為今用的科學含量高、應用價值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寧夏人地關係演化研究》序一);著名曆史學家陳育寧教授這樣評價汪一鳴先生及其著作:“在寧夏乃至地理學界,汪一鳴同誌可謂是資深專家,是權威”“……這本論文集,匯集了汪一鳴同誌幾十年來對西北和寧夏地區曆史、自然及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寧夏至今最為全麵和係統的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學術著作……在寧夏的學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寧夏人地關係演化研究》序二)。曆史地理方麵,陳育寧教授主編的《寧夏通史》曾在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獲得著作一等獎,該著作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是了解和認識寧夏曆史的重要讀本,同時也是寧夏曆史地理方麵的重要文獻。地貌方麵,周特先先生等所著的《寧夏構造地貌》,圖文並茂地係統闡述了寧夏地貌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機製與發展過程、地貌類型和黃河階地地貌。這些著作以翔實的曆史資料、確鑿的調查數據、嚴謹的知識體係、高屋建瓴的學術觀點,成為寧夏區域曆史、地理研究的經典之作。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本書多處直接引用了這些著作的相關論述,這裏謹表達我們對寧夏區域地理研究前輩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