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遊船駛過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這是一座橫跨紐約東河,連接著布魯克林區和曼哈頓島的懸索橋,1883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大橋全長1834米,橋身由上萬根鋼索吊離水麵41米,是當年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鋼材建造的大橋,落成時被認為是繼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後的第八大奇跡,被譽為工業革命時代全世界7個劃時代的建築工程奇跡之一。在這座大橋慶祝百年華誕的時候,美國曾發行一枚20美分麵值的郵票來紀念,展現了大橋的雄姿和風采。美國近代詩人哈特·克雷恩還專門為它寫過一首長詩,詩名就叫《橋》。
關於這座大橋的建築成功,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19世紀中葉,紐約是當時世上成長最快的城市,有人計劃搭建有史以來最長的橋,聯結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最初提議建造紐約布魯克林大橋的,是一位德國移民約翰·羅布林,他曾經是黑格爾的學生,後來成為建築師。約翰·羅布林為建造大橋呼籲了15年,1869年,他的建造布魯克林大橋的計劃力排眾議,得到了批準。
按照他的設計,布魯克林大橋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梁,也是全世界第一座斜拉式鋼索吊橋。計劃建造周期14年。但不幸的是在一次河邊勘察時,約翰·羅布林因事故去世。一直跟隨父親的橋梁工程師,約翰·羅布林的32歲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隨即被任命為建橋總工程師。
從開始造橋時,華盛頓·羅布林便堅持親臨現場,繼承父親遺誌一絲不苟地繼續施工,長期在水下作業,後來他患上了潛水病。兩個橋樁都建完的時候,華盛頓·羅布林的病情已相當嚴重,全身癱瘓無法親自到達工地現場。
令人稱奇的是,盡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與以往一樣敏銳。他下決心要把父子倆傾注了全部心血的大橋建成。一天,他腦中忽然一閃,想出一種用他唯一能動的一個手指和別人交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