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社會深處:布拖支教探索

訪問菲呷家 2014年7月30日

字體:16+-

吉子菲呷是高年級班的一個男生,注意到他,是因為他常常背著弟弟來上學,這樣的學生並不多。有的時候遲到了,菲呷就趴在窗外聽課,我讓他進教室,他會指指背上的弟弟說,等會還要把弟弟送回去。

訪問菲呷家選擇了中午,因為菲呷家離學校很近,也因為下午還有一位學生的家訪。這次參加家訪的人多,有健、琪、南、蕭、婷和思,爾沙作為彝語翻譯也一同前往。

菲呷家離學校隻有幾分鍾路程,這是我們家訪中很少遇到的父母雙全、又都在家務農的家庭。除了爸爸媽媽外,菲呷家有5個孩子,姐姐16歲就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菲呷15歲、菲聰13歲、菲力12歲,都在我們的支教班上課。小弟弟菲日還要媽媽背著,所以每到需要時,菲呷也不得不背著弟弟上學,以減輕需要幹農活兒的父母的負擔。菲呷的妹妹和弟弟屬於超生,每個孩子要罰款2000~3000元。也許是因為孩子多,也許是因為罰款負擔重,菲呷全家7口人,雖然沒有老人要撫養,但經濟狀況顯得困難不少。

菲呷一家合影

到菲呷家時,媽媽俄地麽菲各正在與村裏的幾個婦女在家門口紡線織裙子。媽媽熱情地把我們引進了院子。院子裏養的豬和雞正在跑。進門後右手邊,有幾間土坯房,門上掛有“無毒戶”的標牌。再往裏,有幾間住房是剛蓋的,當時買木材花了三四千,自己林地裏的樹隻能用來當柴用,粗的樹也都被別人偷了,蓋房子沒有用上。

彝族住房的建築結構都差不多,這次我們仔細地觀察,發現了兩個特點。第一,房間裏一般隻設計兩個窗戶,一個在對著灶鍋的屋頂上;一個在對著灶鍋的側麵牆上,窗外是院子。兩個窗子都不大,在白天吃飯時,灶鍋位置的自然光夠用了,晚上,也隻有灶鍋位置有一盞燈,屋裏的其他位置很昏暗。為什麽不多開幾個窗戶、或把窗戶開大一些呢?可能是因為這裏冬天很冷,屋裏需要保溫。第二,房屋很高,梁上有隔層,一般放些幹柴,方便生火做飯時用。顯然,家裏的活動中,還是吃飯問題的優先級最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