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毛老師帶領下,銳、玉、拉克和我,我們一行4人來到阿才家家訪。阿才是高年級班的學生,他家離學校很近,就在學校對麵。
阿才爸爸42歲,媽媽40歲。姐姐讀到九年級開始外出打工,以補貼家用;阿才13歲,在讀小學;還有一個小弟弟隻有2歲,媽媽常常背在身上;阿才家還收養了一個女孩,是遠房親戚家的一位孤兒。阿才家除了種地之外,爸爸在村裏開了個磨麵機房。
阿才一家合影
正值火把節,姐姐從外地回家探親。姐姐的普通話比較好,給我們介紹了許多情況。姐姐是2012年出去打工的,目前在江蘇南京的一個工廠工作。姐姐感覺,南京的物價似乎並不比這裏貴。
村裏的情況是,父母們會說彝語,孩子們會說漢語。父母們上學時雖然學習的是彝語,現在時間長了隻會說、不會寫,出門常常因為不識字而上錯車、走錯路;而孩子們高年級以後主要學習漢語,彝語僅限與家鄉人對話,不會認、也不會寫。彝語傳承出現斷代問題。過去商店、站牌、播報都有兩種文字標示,現在很多地方隻有漢文。彝語的電視節目極少,看電視也隻是看熱鬧。語言問題造成很大障礙。據說這種情況正在得到改善。對於普通話,阿才的爸爸媽媽就隻會很少的日常用語,我們的交流需要姐姐和拉克幫助翻譯。
在布拖,一般每個鄉才有一個小學,像亞河這樣,村裏就有小學的並不多見,因為這是省外援建的希望小學。布拖縣的初中學校大約有四五所,高中全縣隻有一個,教育資源十分不足。姐姐說,村裏的小學是不收費的,原來要交些洋芋和柴,現在好像不用交了。如果到鎮上或縣上讀書,則要自己負擔生活費用,也是一筆經濟負擔。彝家的父母們也明白,如果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家裏的情況會有改觀。但是,真正能實現這一願望的很少。第一教育基礎較差,考上大學很難;第二即使考上大學,家裏也負擔不起,大學費用比較高。阿才的姐姐說,這裏的孩子放學後,基本上都要在家裏幹一些活,幹完活才有時間看書、寫作業。這與很少承擔家務的城市兒童無法相比。更何況,這裏父母有百分之六十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裏的孩子勞動負擔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