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天人之際:反思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方式的轉換

二、文化詩學的內在批判與繼承

字體:16+-

對於研究方法的轉換來說,每一個新的方法階段的出現,都意味著對現有方法的內在繼承與外在反駁,並且這種外在反駁與批判往往表現得非常激烈。審美化對知識化的繼承與反駁是如此,係統化對審美化的繼承與反駁是如此,語境化對係統化、審美化、知識化的繼承與反駁更是如此。在語境化的典型代表——文化詩學的研究中,就存在著麵對這一問題的兩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以前述童慶炳所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研究原則為代表。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童先生對古代文論研究發展路徑的深刻認識、對古代文論性質的高明見解,以及他對文學的敏銳感知和內在於心的審美情懷。他在方法的探索中選擇了繼承與創新兼顧的道路,在自己理論發展的同時對知識、審美、係統和語境進行了綜合,提出了“一個中心,就是要以審美為中心,文學與審美不可分離,審美不是小事,是關係到人的自由的大事。兩個基本點,文學研究既要伸向微觀的文學文本的細部,文本的分析不可或缺;又要伸向宏觀的文化曆史的觀照,把文學文本或問題置放回原有的曆史語境中去把握,揭示文學文本中的文化意涵。”這是一種典型的集大成的思路,而在內在邏輯上卻更偏向於審美,“兩個基本點”的研究是為這“一個中心”服務的。在這個意義上,童先生的研究思路還是更多地歸屬於審美化的階段,以審美化為核心,將係統化與語境化相結合,因而具有典型的現代性特征,即致力於對具有跨越時代的絕對價值的神話式的美或者美感的元理論追求。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童先生的研究更多地歸屬於李春青所提“審美詩學”與“文化詩學”的區分中“審美詩學”的路數,而對於“語境化”對“審美化”在內在邏輯上必然形成的激烈批判與反駁,沒有足夠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