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第二節 茶馬古道雲南段的文化產業

字體:16+-

曆史潮流不可逆轉,人們隻有順勢而去方可乘風破浪。麵對當今的社會局麵,不能一味地為了保全傳統而一意孤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在與《中國社會科學報》進行訪談時,麵對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這樣的問題時說道:“我的考慮有兩點。第一,要堅持在現代性的知識體係和學術體製下發展中國文化和藝術。隻能在現代性的氛圍中,繼續創造、發展我們的文化,沒有別的路可走;隻能在現代性的基礎上來思考問題,絕不能因為強調傳統而把這個改變。第二,在這個基礎上,適度地傳承中國文化的精神,從中國古代找到一些有益的思想、概念和範疇加以改造,來幫助安置我們的靈魂。”由此可見,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才是傳統文化得到保護的最好出路。如何把茶馬古道做成一個文化產業,使其在國際上成為繼絲綢之路後又一中國線路式的人文景觀亮點,如何能讓更多的國人、國際友人正視茶馬古道的音樂文化,筆者認為,從具體實施方案來講,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考慮。

第一,從態度上而言,變被動為主動。我們總是喜歡用“文化輸出”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我國文化的對外營銷,實則這是一個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許嘉璐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現在國際,或者國人本身,都喜歡用“文化輸出”這樣的用語來形容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貢獻。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中國文化被世人所了解,是在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加強,經濟的發展,國際上對於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開始發生興趣,這是一種主動要求的結果,並不是中國文化的被動輸出。他以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院校為例,談到孔子學院的建立,並不是中國到處建設,相反,是各個國家的教育係統甚至是政府機關,要求在本國建立的結果。因此,這樣的文化現象談不上是文化輸出。筆者認為,對於茶馬古道而言,如果想讓其走進人們的視野,走向國際,那麽,就應當變被動為主動。美國一部名為《功夫熊貓》的電影在中國商業市場取得了近1億美元的票房,一個中國本土題材的故事,居然在國外人的操作下,橫空出世,震驚四座,這樣的結果不得不使中國電影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但這樣的反思並不應該隻是在電影行業,中國自己的文化應該如何“出走”,又該怎樣“回歸”,這是文化界都應該反思的問題。借助這樣的思考,筆者認為,茶馬古道本是我們中華民族自身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一段曆史,一個作品,要想使其成為中國自身的一個文化符號,必須首先從態度上就要堅持“文化主動”的意識,盡早地對茶馬古道的文化做搜救、開發、保護工作,爭取使其早日走出去,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