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公路的出現,雖然已替代了馬幫之路。但這樣的替代,並不是一夜之間便可以完成的。它的改變,不僅僅是客觀實體的變化,同時也是需要人們習慣的轉變。在我國雲南地區,運用馬、牛等作為交通、運輸工具,自古已經養成為一種習慣,即使曾經的蜿蜒山路變為了平坦的柏油大道,但在當今雲南的個別村落中,在一些現代交通工具無法到達的地方,仍然依靠馬來運輸物資。這種現象,一方麵說明用馬來運輸物資,符合西南農村交通不便地區的實際。另一方麵也說明,即使交通再發達,但農村的屬性沒有改變,農民的馬幫情結也永遠存在。可見,這些茶馬古道的曆史遺存,要想徹底地退出曆史的舞台,仍需一些時日。
圖6-1 如今依然以馬為運輸工具的雲南部分地區 攝影:張璐
從政治層麵而言,我國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特別是近年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製定了相應的方針政策;從政府及相關執行部門來看,大力支持保護原生態音樂文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仍然是必須堅持的工作方針;從經濟角度而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逐漸提高,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越來越高。尤其是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雲南、西藏、新疆等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都成為近年來的旅遊熱點,原生態音樂文化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就筆者調查的茶馬古道雲南段來看,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不管是否從事過趕馬,他們對待雲南茶馬古道的曆史都持肯定的態度,不少人認為,沒有茶馬古道的發展,就不會有今天的雲南,尤其是近年來的茶馬古道熱,從某種程度上點燃了人們對茶馬古道再認識的熱情,不少地區和單位、政府和民間,也都把保護“茶馬古道”作為一種責任。保護茶馬古道已由過去的理論層麵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某些地方已初見成效。雲南相繼出現的幾種保護茶馬古道的方法,拉開了保護茶馬古道的序幕,給人以許多啟發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