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馬調》是在茶馬古道雲南段內出現的以漢族馬幫、藏族馬幫、納西族馬幫等為代表性的趕馬山歌、情歌。在內容上麵,他們都與趕馬息息相關,唱著趕馬路上的風土人情;在情緒上麵,主要反映了馬幫的喜、怒、哀、樂。它一方麵是茶馬古道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馬幫音樂;另一方麵,它在滇藏線上構成了茶馬古道音樂線,在這樣的線條上,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逐漸被吸納、融入進來,與《趕馬調》一起共同構成了馬幫音樂。
正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趕馬調》的產生,就是在趕馬這樣一個高難度、高風險、高體力的勞動中產生的曲調,同時,它也是各個民族民間曲調的集成。《趕馬調》在本民族、本地區民間曲調的基礎上,添以趕馬內容。這樣的特點使得《趕馬調》在受到各自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宗教信仰的影響時,既具有了不同民族的個性,又因同處茶馬古道這樣一個高難度、高危險的共同語境中,造就了馬幫音樂的共性。更值得提出的是,漢族《趕馬調》歌詞內容中所反映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等思想,成為漢族馬幫音樂的代表。藏族馬幫中的趕馬山歌、趕馬情卦,一方麵,反映出藏族馬幫的宗教信仰、精神追求;另一方麵,也使筆者以《趕馬調》為軸,黏連了雲南段多樣性的馬幫音樂文化現狀。
[1] 伍國棟:《音樂形態 音樂本體 音樂事象——與研究生討論民族音樂學話語體係中的三個關鍵術語》,載《中國音樂學》,2010(3)。
[2] 楊民康:《音樂民族誌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11頁,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 在全書中,筆者使用了馬幫音樂、馬幫文化、馬幫音樂文化等稱謂,即認為茶馬古道上的音樂事象、文化事象已經形成各自的特點。但這三個稱謂之間並無嚴格界定,都是泛指茶馬古道上的音樂文化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