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按照體裁分類,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類。這三類在音樂形態(特別是節奏方麵)、演唱場合、功能等方麵均有明顯差異。其中,筆者認為,山歌類民歌與漢族馬幫的《趕馬調》最為接近。在茶馬古道雲南段的選點中,漢族馬幫《趕馬調》主要集中在以大理為主的周邊區域。在這個地理範圍內,筆者通過一手、二手、三手資料共收錄到《趕馬調》相關曲調計12首。這些曲調中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既有民族、地域的個性,又有茶馬古道的共性,它們共同的音樂特征構成了漢族馬幫的音樂標簽。
譜例3-1:
演唱:彭語
采錄時間:2010年1月16日
采錄地點:大理彌渡縣彭語家中
采錄記譜:張璐
此曲中第一段正詞“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趕馬人”幾乎成了茶馬古道漢族馬幫演唱的經典座右銘。無論是在馬幫內部成員之間,還是在茶馬古道途經的沿線地區,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全曲一字一音,抑揚頓挫明顯,吟唱性較強。五聲音階,羽調式。曲式結構如下:
“砍柴莫砍葡萄藤”以三度、四度音程下行為主,旋律形態如下:
但在位於正詞與襯詞轉換的第4小節處,出乎意料的七度音程大跳,不僅成為該曲調的顯著特色,也成了大理漢族馬幫《趕馬調》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特征。在出現全曲最高音re之後,急速低回下行。這種豪放、高亢的旋律形態,也成為《趕馬調》遠近聞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成鮮明反差的b樂句,“嫁女莫嫁趕馬人”則以級進上行為主,旋律進行平緩,在正詞與襯詞轉換之間(第14小節-第15小節),由a樂句的七度音程大跳轉變為舒緩的同音持續,成為全曲在旋律形態上的最大反差。
然而,此曲的反差不僅於此。在節奏型方麵,正詞與襯詞之間也不盡相同。正詞中的節奏型均采用了前八後四分音符,前長後短的效果十分明顯,再加上一字一音的詞曲結合,更增添了幾分頓挫感。襯詞部分則較為自由、冗長。長達6個小節的無規則旋律形態,不緊不慢地抒**感,哀婉、惆悵之意盡顯其中。這種張弛有度的結合方式,使得全曲既有娓娓道來的敘述性,又有暢快淋漓的抒情性,將“嫁女莫嫁趕馬人”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