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一、《趕馬調》的稱謂及分布情況

字體:16+-

人們開始知道《趕馬調》,大多是通過20世紀50年代左右,由雲南歌手黃虹演唱的雲南民間歌曲《趕馬調》《放馬山歌》[5],這兩首民歌生動描繪了趕馬、放馬的情景,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曲調朗朗上口、歌詞內容貼近生活,一舉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歌。但在雲南地區,以“趕馬調”命名的曲調不僅限於此,在茶馬古道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就有數量眾多的《趕馬調》。這些曲調有的直接以“趕馬調”命名,有的在內容上與趕馬相關,有的則借用旋律形態來抒發趕馬情懷。其中,尤以漢族馬幫《趕馬調》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從《趕馬調》的名稱來看,筆者認為,茶馬古道雲南段《趕馬調》包含了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而言,“趕馬調”泛指在茶馬古道上的一切民間歌曲。它的定義十分廣泛,這時的“趕馬調”不再是一個具體的稱謂,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共性稱謂。它可以是一部長篇敘事詩,如1987年1月出版的由張錫祿與李蓴共同收集的雲南漢族民間長詩《趕馬調》;也可以是一個涵蓋眾多曲調的統一稱謂,如藏族趕馬人口中提及的《趕馬山歌》《趕馬調》;還可以僅僅單指一首曲調,如漢族的《趕馬調》《老趕馬調》等。然而,狹義“趕馬調”則具有十分明確的特指含義。一般多為某一個民族或者某一個區域,對待某一首特定的民間歌曲的專屬稱謂。較為典型的是漢族彌渡地區的《趕馬調》,密祉鄉的《老趕馬調》,賓川地區的《大趕馬》《小趕馬》等。在狹義的《趕馬調》中,又涵蓋了這樣三類情況:

第一,曲調名稱直接突出“趕馬”主題。雖然稱謂上並沒有嚴格使用《趕馬調》,但多以《趕馬山歌》《趕馬情歌》《老趕馬調》命名。

第二,歌詞以趕馬為主體內容,但題目或與馬相關,如納西族《馬的來曆》;或與馬無關,如漢族的《數地名》、普米族的《氆氌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