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段中的茶馬古道,曲折而陡峭,崎嶇而荒涼,或散落於田野,或穿越村莊小鎮,或盤蜒於高山峻嶺之中,或趟過湍急的河流,或翻過白雪皚皚的雪山,無論它以什麽樣的形式出現,總是讓人感到道路錯綜複雜,路況惡劣極差,使人撲朔迷離。以至於在很多場合、很多人口中,都可以看到、聽到諸如“茶馬古道必經地”“茶馬古道重地”之類的說法。這不禁讓人疑惑,莫非整個雲南都成了茶馬古道的天下?其實這樣的說法也並不為過。因為曾經的茶馬古道規模龐大、支線繁多,再加上臨時性、突發性情況的變化,道路遍布雲南是極有可能的。
因此,筆者在對雲南段選點時,主要考慮到以下幾方麵因素。其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節點,且普遍被大家所認同。麗江是茶馬古道滇藏線的必經之地,也是雲南段最大的中轉站。自古就有人口集散天下,貨物運載四方的習俗和傳統。曆史上,幾乎所有的馬幫都與麗江這個地方有著或多或少的聯係。德欽縣,地處滇藏要道,也是兩省交界的地方,當年馬幫無論是從滇進藏或是從藏來滇,都要在此歇腳和休整。選擇這樣的地點進行研究,非常具有典型性。其二,從民族而言,以雲南段中的漢族、藏族馬幫為研究主體。茶馬古道起初隻是漢族、藏族兩個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隨著貿易的加深、加密,茶馬古道沿途的不同民族馬幫逐漸加入進來,才形成了多民族馬幫共同參與的局麵。研究漢、藏兩個民族為主體的馬幫,抓住了根本和具有曆史的延續性。其三,以音樂文化的現狀為主。趕馬老人的口述史在本文中,不僅是研究基石,也是本文線索。通過趕馬人的描述和演唱,去挖掘和探索當地的音樂文化現狀。漢族馬幫,以大理的《趕馬調》為線索;奔子欄地區則主要集中在藏族馬幫與鍋莊舞的關聯上;而在德欽縣,則關注藏族馬幫中盛行的自娛性弦子。這樣的研究可以使現實和曆史得到有機的結合。其四,麵對幾個較為趨同的區域,以音樂文化的獨特性作為參考依據。在大理,筆者走訪了數十個縣、鄉、鎮、村,最終確定以沙溪作為選點:一是從地理位置來看,沙溪在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流的自然保護區東南部,是滇藏線的必經之地。二是白族馬幫一年一度的“五老爺趕馬儀式”在此地舉行,這是在整個雲南段中較少見的茶馬古道信仰儀式。三是這裏是藏、漢文化和白族文化相互碰撞的漩渦口,文化沉澱濃厚。在這裏,不僅能領略到茶馬古道上馬幫文化的深刻內涵,還能體味到這個以佛教文化為中心,道家及儒家文化和白族民俗文化為依托的商貿街市的獨特韻味。四是沙溪曾是滇藏線的一個重鎮。其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入選2002年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該名錄中指出:“中國沙溪(寺登街)區域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寨門,使這個連接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選此地點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