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二節 應激與應付

字體:16+-

一、應激

如果各種需要和願望都能自動地得到滿足,那麽人們就會感到自在和滿意,隻有快樂沒有苦惱。但實際生活並非如此。人人都要遇到來自外界環境的或個人內部的多種幹擾、阻礙。這些幹擾、阻礙要求人們動員一切資源,做出努力去順應。順應是臨床心理學的專門術語,指良好的適應過程及其效果。如果適應的後果無成效就稱順應不良。順應行為是人麵對外界要求來處理所遇到的應激,與環境維持協調的關係,以此做出努力而產生有利於個體的變化。這種努力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應付(coping)。順應的發生常常由於個體適應了環境,或環境本身產生了有利於個體的變更。

任何順應要求對個體都是一種負荷。負荷太重就會造成嚴重的緊張(壓力)和損害性後果。緊張就是應激,從社會意義上講,稱為緊張;從心理機製來講,稱為應激(stress)。有關應激的概念有多種說法,為避免混亂,筆者將其概括為:由緊張刺激引起的,伴有軀體機能以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王效道,1989)。我們將來自外界的順應要求稱之為應激源(stressors),對應激源在有機體內產生的頻繁適應不良稱之為應激,給人造成緊張的條件和環境稱之為應**境或狀態。

二、應激源

應激源就是順應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引起應激的刺激物。它們可能來自生物方麵,如病毒;物理方麵,如噪聲或灼熱;心理方麵,如情感剝奪;社會文化方麵,如貧窮。下麵我們從工作職業、個人生活、環境等方麵對某些主要應激源進行闡述。

(一)職業應激

職業應激產生於人與職業之間的相互作用。職業應激可分為三類,即組織特征和過程、工作條件與人際關係、工作要求和職業特點。

在組織特征中,高度集中化、形式化、具體化、規模宏大、變動性小均具有應激性。工資待遇不公、經常調動、交流不夠、任務分配不清、矛盾衝突以及作業反饋不足等組織政策及其執行,均可能是應激產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