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 述
內容提要
新啟蒙散文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結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其主要成就體現於以悲悼散文為主體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創作,黎澍的《憶田家英》、韋君宜的《當代人的悲劇——悼楊述》,張潔、王英琦、唐敏、葉夢的女性散文,賈平凹的散文,也是這一階段散文創作的重要收獲。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熱潮。在這之前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劉賓雁的《人妖之間》首開新啟蒙文學報告文學之先河,且以記寫人物為主,此類作品值得關注的還有黃宗英的《大雁情》、孟曉雲的《胡楊淚》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問題報告文學成為報告文學的主要形式,且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透視社會問題為主。記寫人物為主的報告文學,則轉入以記寫曆史人物為主,且具有極強的思想探索鋒芒,其代表作是戴晴的《王實味與〈野百合花〉》《粱漱溟與毛澤東》《儲安平與“黨天下”》等。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大眾媒體的興起及大眾生活的日常化,新的散文熱潮開始形成,主要由學者散文、女性散文構成,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張承誌的《荒蕪英雄路》、周濤的《遊牧長城》、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韋君宜的《思痛錄》也是這一時期散文創作的重要成果。
教學建議
閱讀兩篇精讀作品,參閱評論摘要的文章,對這一時期的散文有個初步印象。
精讀作品
孫紹振:《世紀視野中的當代散文》,載《當代作家評論》,2009(1)。
陳劍暉:《論當代散文思潮的發展演變》,載《廣東社會科學》,2005(1)。
評論摘要
1.回歸和超越“五四”散文的願望在“十七年”時期並未真正實現。及至80年代以降,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日益深入,人們逐步擺脫了“左”傾思潮的束縛,思維漸趨活躍。同時,許多被曆史長河淹沒了的“五四”散文家一一重新為人們所討論所研究,一本本塵封已久的“五四”散文集重現於人們的眼前。於是,一個完整的五彩繽紛的“五四”散文大花園終於逐漸為人們重新認識和熟悉,新時期散文至此才真正地走上了回歸“五四”散文的曆程,這大致上從三個方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