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茶館》是工農兵戲劇文學中最具異質者,也是其成就最高者,何以如此的原因,恐怕要將其置入20世紀中國現代戲劇的格局中,“五四”戲劇文學與工農兵戲劇文學的關係中,才能給以到位的認識。《茶館》的創作特點有四:第一,高度的概括性與開放性,即“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通過一個茶館及其興衰,通過出入這茶館的70多位身份不一的人物,對時代、社會、曆史更替作了全方位的體現,更重要的則是,高度概括了曆史、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即個人在曆史、社會麵前的無奈與不幸。第二,不是以抽象的階級本質作為人物性格的核心,並對其給以政治性的判定,而是在社會、曆史“總的合力”的作用下,寫出了人物的豐富性、深刻性。第三,是其人像展覽式的散文化的結構。這是現代話劇與傳統話劇的最重要的區別之一。第四,是其所表現的內容與形式——主要是語言——的風土化特點。
教學建議
1.從人物形象的設置、人物的語言方麵分析《茶館》的創作特色,體會其藝術魅力。
2.參閱摘要1和摘要3,討論《茶館》的主題內涵應作何解讀。
3.以拓展練習3為主題展開課堂討論,比較不同時代的評價差異之緣由。
精讀作品
老舍:《茶館》
評論摘要
1.與其簡單地說《茶館》的主題內涵是“葬送三個時代”,不如說此劇的主題內涵在於揭示專製政體高壓下的國民性。所謂《茶館》“調子低沉”,其實不過是因為劇中寓有深沉的認識意義,能使人聯想到這種種國民性的構成因素的曆史延續性。但劇中也暗示了希望,主要表現在受迫害者已從自身慘痛的一生中省悟到自身的弱點,而在臨終前完成了揚棄自身弱點的自我否定。這大概就是《茶館》一劇的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