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二節 《創業史》《青春之歌》及史詩類長篇小說

字體:16+-

內容提要

工農兵文學中的史詩類長篇小說,是在既定的理念框架下,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生動描寫,試圖來全方位地概括一個曆史時代的主要社會矛盾,揭示曆史發展的趨向,反映一個曆史時代社會生活的本質,從而構成史詩性。這樣的一種史詩性作品模式,濫觴於《子夜》,而在工農兵文學中達到了**。如民主革命鬥爭的史詩《紅旗譜》、革命戰爭的史詩《保衛延安》、革命精神的史詩《紅岩》、知識分子成長的史詩《青春之歌》等。被譽為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史詩的《創業史》,則是其極致的完成。之所以如此,乃是文學運行規律的必然。西方文學在經曆了高揚人的主觀心靈、精神、欲求的浪漫主義之後,因了社會現實與人的對立,使人在社會現實麵前無法實現自己,從而產生了對社會現實的認知、批判需求;相應的,以對社會現實作深入揭示、尖銳批判而著稱的批判現實主義應運而生。中國現代文學在高揚人、個體生命的五四文學之後,因為沒有社會解放,就沒有人的解放這一觀念的形成,左翼文學從以人為寫作中心,轉入以社會為寫作中心,發展至工農兵文學,則有了史詩類長篇小說**的形成。中西方文學藝術把握人與社會的方式之所以發生如此的重大轉換,是因為文學的結構與社會經濟結構、文學的敘事意識與社會的集體意識具有嚴格的同構性,隻是西方的批判現實主義仰仗西方深遠的以人為本的人文傳統,是從人、個體生命的視角去揭示、批判社會現實;中國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左翼文學、工農兵文學,則由於中國久遠的以社會群體倫理為本位的文化傳統,也因了對唯物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解與強調,所以,將對社會曆史的本質規律、前進趨勢的揭示,作為自己寫作的首要任務,並於此中寫人物的性格、命運、生存、存在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