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五章 本時期戲劇文學

字體:16+-

第一節 《茶館》

發表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是老舍戲劇創作的高峰,也是中國當代戲劇文學的扛鼎之作。

劇作以一個名為“裕泰”的北京大茶館在清末戊戌政變失敗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前夕三個時代橫跨五十多載的興衰盛變為背景,講述了以茶館掌櫃王利發為首的一群小人物在舊中國動**年月中經受的苦難,“用這些小人物怎麽活著怎麽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1]茶館掌櫃王利發信奉祖傳的經商原則“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為經營這份家業殫精竭慮,然而茶館卻隨著時局每況愈下,任憑時代更迭,終難擺脫被盤剝敲詐的命運;吃皇糧的旗人常四爺剛強耿直,常感時憂國,對清廷腐敗、洋奴橫行、販兒賣女等社會亂象多有針砭之詞,因一句“大清國要亡”招來牢獄之災;民族資本家秦仲義自命不凡,沉醉於實業救國的夢想,可抗戰勝利後,他的工廠卻被政府當做逆產沒收……曆經三個時代的命運沉浮後,三人白首相聚,百感交集:改良經營“越改越涼”的王利發不明白“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麽就不叫我活呢”;渴望自食其力的常四爺,麵對凋零世道、衰頹國勢,也隻有悲涼一歎:“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破產的秦仲義隻剩一腔憤懣和自嘲:“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三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撒起撿來的紙錢為自己祭奠,通過一種自我解嘲的儀式道盡人事的無奈與蒼涼。最後茶館被霸占,王利發懸梁自盡,劇作在憲兵司令部沈處長的一聲“蒿!(好)”中猝然落幕。除了這三個貫穿性人物,劇中還匯集了上至前朝貴胄、下至流氓地痞,幾乎囊括整個北京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行蹤:兩個大戶人家為爭奪一隻鴿子興師動眾;破產貧農無奈賣女,卻被老太監收買為妻;兩個逃兵打算合買一個媳婦,好不容易攢下的銀元又被特務貪汙;劉麻子幹著買賣人的營生還大言不慚“我要是不分心,他們還許找不到買主呢”,最後稀裏糊塗被當逃兵抓走,丟了性命;江湖騙子唐鐵嘴專發國難財,巴不得世道越亂越好;前國會議員對國事失望,遠離廟堂,潛心修道;京師名廚、說書藝人麵臨手藝失傳痛心疾首;太監的侄媳婦做著複辟帝製的夢,給自個兒封了個皇後……這些各具典型的人物以各自的生活故事、命運遭際,輪番再現了舊時代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間世相。